千戶陳公 作品

第147章 桓溫歸天

 七月十五日,上午,太極殿朝會。 

 正在議論江州的安城、廬陵、臨川三郡旱魃為虐,焦金流石,數十萬災民救援事宜。 

 忽然有一名中書舍人匆匆從大殿外走進,來到丹樨下,雙手呈上奏章,口頌道:“啟稟陛下,姑熟急奏。” 

 一名宦官下了丹樨,接過奏章,擺放在了司馬曜的龍案上。 

 陳望抬頭看去,他離得最近,只見司馬曜打開奏章一看,表情複雜,先是一驚,復又微笑,再又板起了臉。 

 他語氣沉重地道:“大司馬於昨日下午薨逝了。” 

 一句話就像在平靜的湖水中扔了一顆重磅炸彈,大殿上頓時掀起了層層波浪。 

 文武官員表情各異,議論紛紛,但無一不是心情激動,按捺著喜悅的心情,換在現今社會,那一定得挑一掛鞭炮放。 

 陳望心中五味雜陳,桓溫這一生怎麼評價,梟雄?奸雄?軍事家?都算不上,還都沾一些。 

 對外,他的成就比較起他的那些前任,陶侃、庾亮、庾翼都要出色一些,最起碼他率兵三次北伐了,而且兩次都差點就滅了敵國,只可惜臨門一腳處理不好,關鍵時刻腳軟了。 

 對內,他完全可以取代司馬家自立為帝,要地盤有地盤,要槍桿子有槍桿子,但受東晉傳統思想的道德標杆影響,他又極要面子,非得等人家主動把皇位讓給他。 

 這就又讓東晉的世家大族們鑽了空子,致使最後不但沒有登基做皇帝,連個九錫都沒混上。 

 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滅掉了川蜀的成漢,而最後的勝敗卻取決於一個甚至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留下的傳令兵。 

 這個不能流芳千古就遺臭萬年的桓溫一生說來也比較坎坷,他至少要比朝中的那些只會清談不幹實事的嘴炮名士們強了許多。 

 他的多次三、四十歲壯年時,懷著復興大晉的夢想,多次滿懷壯烈激情的提議和行動都被以司馬昱為首的清談派否決,比如還都洛陽,比如十餘次的誓師北伐,比如重視北方流民的招募安撫和土地分配等等。 

 聽說桓溫的生活極其簡樸,“每餐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就是幾個素菜,一些茶果。(對比一下日食萬錢,猶無下箸處的何曾)這更是與建康高門世族腐化奢侈形成了鮮明對比。 

 壞人不夠狠,好人又做不成,最後只能這樣草草收場了。 

 正胡思亂想間,司馬曜輕咳了兩聲,太極殿上靜了下來。 

 他開口了,“謝卿與王侍中,會同祠部協商,給大司馬擬一個諡號和追封,並賜桓家錢二百萬,布帛兩千匹,蠟五百斤用於殯葬費用,規格嘛……就按我大晉太宰安平獻王(司馬孚)及漢大將軍霍光舊例規格安葬。” 

 謝安、王坦之、袁宏三人出班列,躬身領旨。 

 司馬曜繼續道:“奏章上桓溫請朝廷恩准由其幼子桓玄襲南郡公,由江州刺史桓衝接任其職,領揚州牧,兼侍中,都督揚、江、廣三州諸軍事,假節,鎮姑熟,一切照準,再加封他為中軍將軍。” 

 陳望在旁暗暗盤算,桓豁都督荊、雍、梁、益、交、寧六州諸軍事,桓衝三州,桓家勢力依然龐大。 

 冕旒下看不清司馬曜的表情,只聽他語氣中充滿了悲痛,“大司馬乃國之柱石,朕之肱骨,如今病逝,北方胡人難免覬覦,為防外誨,中書監傳朕詔令各州刺史加強防衛,嚴陣以待!” 

 謝安趕忙躬身答道:“臣遵旨!” 

 司馬曜接著下令道:“廣陵公陳望,著免去員外散騎侍郎一職,任前軍將軍,假節,兗州刺史,都督豫、兗、徐三州諸軍事,於下月十六赴任廬江郡,朕與太后將親臨校軍場為之壯行。” 

 陳望趕忙躬身施禮,慷慨陳詞道:“臣領旨,定不負陛下隆恩!” 

 散朝後,陳望就不必再隨著司馬曜去後面的昭德殿了。 

 下了丹樨,首先迎上來的是位高權重四大臣,尚書令王彪之、尚書僕射謝安、侍中王坦之、御史中丞司馬恬,將他圍在中間,一起拱手向陳望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