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戶陳公 作品

第111章 太后親臨

 陳望和陳顧剛剛上了木臺上,只聽一聲尖厲地公鴨嗓音喊道:“太后駕到……” 

 眾人慌忙起身,跪伏在地,雖感意外,但也不震驚。 

 因為大家都知道廣陵公府和太后千絲萬縷的關係。 

 褚太后抱著唯一的兒子孝宗穆皇帝司馬聃臨朝聽政時,外有桓溫內有司馬昱左右朝政。 

 是當時的兗州刺史陳謙不但救過母子二人的性命,還打出了江北一片新天地。 

 極大的抑制住了北方胡人南下的勢頭,使清談派、荊州派和江北三方勢力在朝堂上達到了平衡。 

 這段時期也是東晉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政通人和,上情下達,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的時期。 

 所以才有了永和年間昇平四海,天下康寧的短暫幾年,留下了諸多風流雅事傳誦至今。 

 直到現在的桓溫廢立,隻手遮天,興風作浪,誰不懷念當年太尉還在的日子? 

 中院裡的眾文武官員紛紛跪倒在地,口頌道:“臣,恭迎太后,願太后聖體安康,福壽千年。” 

 不多時,褚太后身著盛裝,儀態萬方,在眾多宮女宦官簇擁下進了中院。 

 一時間,中院裡的氣氛莊重肅穆起來。 

 她朱唇輕啟,嗓音綿軟但能清晰的傳到每個人耳朵裡,“卿等平身!” 

 眾人起身後,褚太后屏退左右,來到司馬熙雯身旁的座榻中款款坐了下來。 

 大家紛紛跟著坐下。 

 褚太后吩咐道:“開始吧。” 

 說著,俏面含笑,抬頭看向木臺上的陳望。 

 孫綽緩步走向木臺,彎腰在木臺下的水盆裡淨了手,旁邊有家人遞過布巾,擦拭乾淨。 

 從第一個竹盤裡取過緇布冠走上木臺,這是一塊黑色布冠,相傳是太古時代的人戴的冠,寓意是不忘先輩創業艱辛。 

 陳望低頭,孫綽鄭重其事地給他戴在頭上。 

 然後又取了第二頂緇布冠,給陳顧也戴了上去。 

 再轉身,向木臺下眾人高聲道:“今鹹安二年,六月二十四,黃道吉日,潁川陳氏二子加冠,願福佑終生,願德才兼備,二子表字乃父業已準備,陳望字欣之,陳顧字鈺之。” 

 按禮制是父親加第一冠,二人父親不在,由師傅孫綽代替。 

 二人撩衣袍跪倒在地叩首,先拜謝師傅,再拜謝大娘,後拜謝來賓。 

 然後依舊起身肅立。 

 孫綽走下木臺,回到自己座榻中坐下。 

 第二冠主持者,贊賓尚書令王彪之站起身來,神情肅穆,緩緩走到木臺前,取過竹盤的皮弁走上臺去。 

 皮弁,是用鹿皮縫製而成,與朝服配套穿戴,寓意學有所成,登堂入室,象徵著尊貴。 

 王彪之上下臺兩次,給二人戴上皮弁,並給予了二人祝福。 

 第三冠的贊賓是謝安,他不慌不忙,從座榻中站起,來到褚太后和司馬熙雯跟前,躬身施禮,輕聲道:“臣恭請太后、譙國夫人做第三冠贊賓,將令廣陵公和二公子冠禮更加賦有寓意,令其刻骨銘心,不忘母訓。” 

 褚太后看了司馬熙雯一眼,見她也輕輕頷首,遂微笑著應允,對最後那四個字也不避諱,抬起胳膊。 

 旁邊田孜趕忙跑過來攙扶起褚太后,司馬熙雯在陳觀攙扶下也站起身來。 

 二女有生以來第一次配合默契,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款款向木臺走去。 

 畢竟陳謙已經去世三年多了,兒女都已成人,剩下的時光都是為他們且行且珍惜了。 

 二人在木臺下淨手擦拭乾淨後,各自取了爵弁,上了木臺。 

 爵弁是最尊貴的弁冠,只有在新君登基或者祭祀等莊重場合才能佩戴。 

 每加愈尊,意味著加冠者才學德行與日俱增。 

 正如《禮記·冠義》所講:“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四十八歲的褚蒜子和三十七歲的司馬熙雯眼含熱淚,看著兩個壯實小夥兒,滿眼望去都是二十年前陳謙的影子。 

 那個無所不能的二郎神君,手提金燦燦的黃銅大砍刀,英姿颯爽,面帶微笑,救褚蒜子於羌人圍困的鳳寰宮,救司馬熙雯於萬里之外的長安。 

 禮畢,褚太后起駕回宮,眾人一直恭送到府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