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葵 作品

第四百六十章 人祭的開始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又封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以求其永保國家萬世無疆之盛。康熙十八年以後,望祭長白山神的祀典,交由寧古塔將軍管轄的大烏拉地方官員在吉林烏拉城西的板山依典進行。

    此後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先後3次親臨松花江邊遙祭長白山。

    17世紀末,國內尚未穩定,清朝廷無力顧及東北邊防,沙俄軍隊趁機先後竄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等地,殘害和掠奪當地居民。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平定三番之亂和統一抬灣後,清朝廷才把注意力轉向東北邊疆,謀求反擊沙俄的侵略。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巡視吉林。他於3月25日到達吉林烏拉(今吉林市),除廣泛接見地方文武官員、進行大規模的閱兵活動外,還率領太子及王公大臣在松花江畔搭棚設壇,舉行望祭長白山儀式。

    據清宮秘史記載:“行三跪九叩禮,以系祖宗龍興之地也”,並寫下《望祀長白山》詩:“名山鍾靈秀,二水發真源。翠靄籠天窟,紅雲擁地根。千秋佳兆啟,一代典儀尊。翹首瞻晴昊,岧嶢逼帝閽。”

    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深秋,康熙再次東巡到達吉林,除了瞭解政事、體察民情、加強邊防等政務外,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還是親臨松花江邊遙祭長白山神。

    康熙兩次巡視吉林,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前往長白山,只好在松花江邊臨時設帳立牌,對祖宗發祥之地遙拜望祭。朝廷覺得這絕非長久之計,於是決定選址建殿,作為永久的祭祀長白山之神的場所。經過長期考察,最後相中了吉林烏拉城西郊的板山。

    板山又稱小白山,位於今吉林市某區白山鄉。此山不僅坐落在滿族發祥的龍興之地,而且“小山勝丘壑,遠與長白通”,與長白山為一脈之山。雍正十年(1732年)禮部複議:“寧古塔將軍常德奏,長白山為發祥福地,神蹟顯著,請於烏拉之板山望祭處蓋造亭殿,以肅祀典。”

    雍正十一年,盛京工部奉旨在板山之上興建望祭殿,以遙祭長白山神。

    在省檔案館浩如煙海的卷宗裡,珍藏著一卷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朝廷維修長白山望祭殿需用工料銀兩預算題報冊底的檔案。

    該檔案能讓人們瞭解清朝祭奠長白山的活動,以及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巡視吉林省的情景,追溯吉林省行政歷史的源頭。

    長白山逶迤千里,為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之源,自古以來,“生於斯,長於斯”的東北民族就對長白山懷有崇拜之情。由古老的肅慎族一脈相承下來的滿族人,更把長白山視為聖嶽神山。清代以來還廣泛流傳著仙女到長白山仙湖沐浴,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的神話傳說。豆豆盒

    受漢族山川地理及堪輿風水學說的影響,康熙為了證明華夏一統、五族一家,派人對長白山作了詳細調查考證,並撰文對長白山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朕細考形勢,深究地絡,遣人航海測量,知泰山實發龍於長白山也。”其意再明白不過:長白山乃九州之龍脈,中原泰山之龍脈也發端於此。關裡關外乃中華一家,滿族入主華夏和中原漢族君臨天下一樣都是正統無疑。

    為了感謝長白山的恩澤,康熙便效仿中原皇帝封禪泰山之舉封禪長白山,拉開了清王朝對長白山長達200餘年祭祀活動的序幕。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頒旨:“長白山發祥重地,奇蹟甚多,山靈宜加封號,永著祀典,以昭國家茂膺神貺之意。”令大臣覺羅武木納、一等御前侍衛費躍色和一等侍衛賽護理等代

    板山望祭殿建成後,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吉林將軍率領眾官員代表皇帝,備好三牲(山鹿20只,青牛20頭,肥豬20口),舉行望祭長白山之神大典。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東巡吉林烏拉,泛舟松花江,登臨龍潭山,到小白山望祭殿祭拜長白山之神,並賦詩《望祭長白山》以紀此行。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皇帝東巡至盛京,想效法先帝祭拜長白山神,又懼山高水遠,便特派官員到吉林望祭長白山,也算遵了“數典不可忘祖”之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