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葵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三章 所謂苗寨,所為蠱

    ()        桌子上擺滿了青銅盤子和金屬碗,有大有小,形狀不一,幾乎所有的盤子和碗裡都是蟲子。

    各種奇怪的蟲子,有蛆蟲、螞蚱、蠍子、蜈蚣……

    我心中一驚——這就是宴會的食物?弄死我,我也不會吃這些東西。

    “哇!”

    吳宇輝直接跑到門一側,吐了出來。

    馮老師和小何也驚訝地張著嘴,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

    我強行忍住作嘔的感覺,環視了一圈,注意到在場的以女人為主,尤其是每張桌子的“c”位上,都是女人,而且都比較年輕。

    男人則十分恭敬地站在邊上,一副伺候人的樣子。

    這就讓我更納悶了!

    據我所知,不管是什麼國度,什麼民族,尊老愛幼算是共性的美德,不管什麼道理,年紀大的站在一旁,年輕的坐著,於情於理,這總不應該啊!

    入鄉隨俗吧!這畢竟是人家自己的事。

    阿母把原先的黑色柺杖給了我,現在換成棕色的一根。

    她好好舉起手裡的柺杖,嘴裡嘩啦呱啦說了幾句什麼。

    頓時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幾百雙眼睛盯著我們,幾秒鐘後,全都跪了下來。

    阿母又說了幾句什麼,所有人齊刷刷站了起來,目光盯向我。

    看得我有些不知所措。

    隨後兩個年輕女孩走過來。

    女孩長得很俊,看著十五六歲的樣子,膚白貌美,一雙大長腿尤為吸引人,她倆很恭敬地朝我鞠一躬,然後一邊一個“挾持”我走進酒席,人群紛紛讓開一條道。

    一邊往前走,我一邊用餘光掃視兩旁“菜餚”,無一例外。盤子、碗裡都是各種蟲子,其實我知道這些並非一般的蟲子,而是蠱蟲,當地直接稱“蠱”。

    結合之前布拉古告訴我,關於苗族蠱術的事,再結合這次出發前,我查閱的大量關於苗蠱的資料,自認為對於蠱這玩意,也算是有一定了解。

    簡單說,在世人眼裡,蠱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較古老的神秘、恐怖之巫術,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中。

    穀子儲藏在倉庫裡太久,表皮穀殼會變成一種飛蟲,這種古人也叫它為蠱。左傳昭公元年說:“谷之飛,亦為蠱”、“谷久積,則變為飛蠱,名曰蠱”。從穀殼變成的飛蟲與米糠不同:飛蟲會飛,米糠不能飛。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

    《本草綱目》裡說:造蠱的人捉一百隻蟲,放入一個器皿中。

    這一百隻蟲大的吃小的,最後活在器皿中的一隻大蟲就叫做蠱。可知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藥,後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偏遠的苗族聚居地區,如果小孩不小心嘴裡起了血泡,做母親的便一邊慌忙找針把血泡扎破,一邊憤憤地罵道:“著蠱了,著蠱了。挨刀砍腦殼的,誰放的蠱我已知道了。

    她不趕快收回去,我是不饒她的!”要是吃魚不慎,魚骨卡在了喉嚨,母親就會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幾大口飯,將魚刺一股腦兒地吞下肚裡。

    隨後叫小孩到大門口默唸著某某人的名字,高聲喊叫:“某某家有蠱啊,她放盅著我,我知道了,她不趕快收回去,我是不饒她的:哪天我要抬糞淋她家門,揀石砸她家的屋頂,讓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蠱,有兒娶不來,有女嫁不去哩!”喊聲中充滿了憤怒和仇恨。

    據說通過這種喊寨的方式,“放蠱”的人聽見了,心裡害怕,就會自動將“蠱”收回去。

    蠱在苗族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有苗族學者調查後認為,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他們認為除上述一些突發症外,一些較難治的長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體消瘦等,以及內臟不適、腸鳴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著了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