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奴 作品

第85章 馬背上成長起來的兒女,自然以騎馬為主

 布庫裡雍順繼續說道:“907年,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混亂時代。雖然唐朝從安史之亂後一直處於衰弱不振的狀態,但因為其強大的影響力、不可忽視的軟實力以及長期的秩序慣性,周邊的小國仍以唐朝為中心安於各自的地位。

 唐朝滅亡,其後繼者五代各朝其實力和威信都無力維持這一秩序,心理上的和實力上的穩定核心消失,各個國家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存和發展了。不幸的是,此時的渤海國也已經走過了圖強興革的上升之路,進入了文恬武嬉的承平之世。唐朝滅亡,各個民族本應提高警惕,加強競爭力,以在混亂之時謀求生存發展,渤海國卻在此時仍陶醉於‘海東盛國’的輝煌中不求進取,危險便步步臨近了。隨著渤海王國封建化的完成,其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也在激化。從大玄錫、大瑋時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貴族和整個統治階級日益腐朽,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鬥爭加劇,北方黑水靺鞨諸部的反抗激烈,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權的實力,併為西鄰契丹人的侵擾和進攻提供了可乘之機。經過一二十年的反覆較量之後,926年初,契丹攻佔扶余城,乘勝進軍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諲撰被迫出降,國滅。”

 布庫裡雍順感覺自己就像站在城牆上,眺望著遠處的火海一樣。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和悲傷。三年後,契丹人在這個土地上建都,原本以為能夠安定下來,卻沒想到卻引發了一股強烈的反叛情緒。這種情緒在每個人的心中蔓延,讓他們感到忐忑不安。

 為了杜絕後患,契丹人決定遷都東平郡,而渤海人則被迫隨遷。這是一場亡國難民被迫遠離故地的悲慘一幕。他們背井離鄉,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土地,開始了新的生活。為了徹底斷絕渤海人回鄉和復仇的念頭,契丹人決定火燒京城府邑,將帝王宮闕、公侯宅第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