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52,華沙


                 正當艾格隆舉辦盛大的安葬儀式的同時,很少有人想起來,還有另外一個“應該”出席的人沒有露面。

  儘管從沒有人公開提起,但所有人都知道,亞歷山大·瓦萊夫斯基伯爵就是拿破崙皇帝的私生子。

  雖說,身為私生子就意味著他沒有波拿巴家族成員的身份,但艾格隆一直以來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都頗為欣賞和重用,讓他在帝國的外交部擔任官員。所以,不管是出於他擔任的政府職位,還是出於血脈之親,似乎也應該給他一個不起眼的位置,讓他和其他官員們一起,迎接皇帝的歸來。

  然而,他確實沒有出席,也沒有幾個人想起來他應該出席。

  這倒並不是說他已經失寵了,而是在此時此刻,他正在為艾格隆執行一項重要的外交任務——作為法國政府的特使,返回到了他曾經的“祖國”波蘭。

  此時的波蘭,還在延續著去年開始的對俄羅斯統治的反抗。

  起義軍在佔領華沙之後,迅速以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勢席捲了整個波蘭,並且幾次對猝不及防的俄羅斯軍隊造成了重創,而到了1831年之後,因為屢屢受挫,所以沙皇陛下惱羞成怒,決定調集更大規模的軍團前來鎮壓。

  在這個生死關頭,波蘭人向各方求援,一方面試圖以波蘭的王冠來誘惑奧地利皇帝,一方面又希望以當年的“舊情”來請法國皇帝出手,然而這些徒勞的外交努力並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各國都對起而造反的波蘭人抱以冷靜和冷漠的態度,只等他們自生自滅。

  一方面,1815年之後的維也納體系,決定了以“正統性”作為國際關係的基礎,這也就是尊重各國現有疆界,並且允許一個國家在自己的國境線內自行其是——眼下,波蘭正是俄羅斯帝國龐大疆土的一部分,沙皇自然有理由想在那裡幹什麼就幹什麼。

  另一方面,俄國在此時顯得如此令人望而生畏,它龐大到幾乎取之不盡的軍團,讓每一個君主都心驚膽戰,誰也不想這時候跳出來為了波蘭和俄國兵戎相見。

  所以,無論波蘭人反抗沙皇的理由多麼正義,它最終卻只能得到周圍人的冷眼旁觀。它這一次的反抗,也註定以失敗告終。

  當然,要說所有人都完全冷眼旁觀倒也不對,至少法蘭西皇帝,在自己的議會演說當中公開表達了對波蘭人民正義事業的同情。

  除了口舌上的同情之外,他還表示,自己出於法蘭西人民傳統而且淳樸的感情,對波蘭進行一些人道援助,以便減輕戰火中人們的痛苦。

  而在發表了這番激怒了沙皇的演講之後,艾格隆就選派亞歷山大·瓦萊夫斯基伯爵作為自己的特使,前往波蘭一方面代表他去慰問戰火中的波蘭人民,一方面去負責協調和分配法國人民後續的援助物資,順便以外交身份去搭救一些願意撤離波蘭流亡法國的精英人士,以便在未來繼續延續法國在波蘭的影響力。

  在接受任務之後,亞歷山大很快就動身了,經過一段時間的顛簸之後,他悄然來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華沙。

  之所以行動這麼快,固然是因為皇命在身,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亞歷山大對此時的波蘭也牽掛在心。

  無疑,在投靠弟弟、以及在法國政府內平步青雲以後,未來的他肯定會在法國建立他新的社會關係,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法國貴族,但是至少在此時此刻,才剛剛二十一歲的瓦萊夫斯基伯爵,還是一個90%的波蘭人。

  作為拿破崙皇帝和波蘭情婦的私生子,他從小在波蘭長大,幾乎就沒有見過皇帝本人,更沒有機會踏上法蘭西的領土(回到法國之後皇帝和路易莎公主結婚,為了不讓路易莎皇后不開心,他拒絕再接見波蘭母子),波蘭才是他真正成長起來接受教育的故鄉,是他所有朋友所處的地方。

  眼下,明知道波蘭將會陷入戰火,經受俄羅斯帝國鐵蹄的蹂躪和摧殘,他又怎能不感到無奈和悲傷呢?

  他來到華沙之後,出於對法蘭西帝國的尊重,他得到了波蘭臨時政府的高度禮遇,幾乎隔三差五就要參加各界名流舉辦的宴會,華沙的一切都在照常運行,彷彿還是和他剛剛離去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