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32,臨機應變


                 零星卻短促的槍聲,猶如觸電一般讓侯爵整個人立刻緊繃了起來,他顧不得再和身邊的人對話,而是立刻拿起了望遠鏡,向槍聲傳來的方向看去。

  高地上視野非常開闊,所以雖然黃昏時分光線並不好,但他仍舊看到了遠處的情景——原來就在村莊的不遠處,正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戰鬥,一些步兵藉助牆根為掩護向對面開火,而更遠處有幾個驃騎兵正和幾個頭戴白色頭巾的部族騎士纏鬥在一起。

  這些驃騎兵雖然承受了幾天的行軍之苦,但仍舊不減驍勇,他們身上覆蓋半邊身子的短褂,還有胸前線條狀的飾帶,還有閃閃發亮的紐扣,無不炫耀著他們“軍中精英”的自傲。

  而此時,他們正藉助自己嫻熟的技術,揮舞著制式馬刀,並且不斷調整著坐騎的姿態與自己的發力角度,向敵人揮砍著。

  不過他們的敵人也絲毫不遜色,這些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遊牧騎士技巧同樣嫻熟,在小隊的拼殺當中居然絲毫不落下風。

  當然,他們也並沒有在這裡拼命死戰的興趣,在短促而激烈的交鋒之後,趁著援兵還沒有衝過來,他們勒馬掉頭脫離了戰場。

  這場短促的交火戛然而止,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當然,雙方几具落馬的屍體和重傷員,以及一些因為失去了主人而無助地停留在原地的戰馬,仍舊可以證明剛才廝殺的激烈程度。

  又是一場刻意的襲擾。

  一路上行軍至此,特雷維爾侯爵和他麾下的這支部隊已經經歷過了許多次類似的經歷,其目的並非是為了和法國軍人硬碰硬,而是為了通過這種持續不斷的騷擾,一方面持續偵察法軍的虛實,一方面消耗法軍精力,讓它的士氣下滑,就像給猛獸慢慢放血一樣。

  別人可能對這種情境不太熟悉,但是特雷維爾將軍對此卻記憶猶新——因為當年,他就是從莫斯科一路撤回來的。

  在這一場猶如噩夢般的撤退當中,特雷維爾侯爵和他的部下們,一方面要面對沿途的寒冷和飢餓,一方面,還不得不分出更大的精力來應付哥薩克騎兵持續不斷的追擊和騷擾。

  這些哥薩克猶如是跟在身後的蒼蠅,時不時衝過來襲擊飢腸轆轆的大軍,一旦讓他們發現戰機,就會想盡辦法從前後脫節的部隊當中咬下幾塊肉來。

  持續的飢餓,無止境的行軍,以及這種似乎沒有盡頭的戰鬥,也確實讓他們疲於奔命,難以應付,許多人甚至在絕望當中放棄了作戰的念頭,乾脆躺在地上聽天由命,特雷維爾侯爵自己,也是靠著頑強的求生欲以及因為對家人、對家族的眷戀,把自己的精力榨取到了極限,才最後得以返回歐洲,而當他重返波蘭的時候,他身邊的部下已經寥寥無幾了。

  時至今日,當初的噩夢已經過去接近了二十年,但特雷維爾侯爵對此一直記憶猶新,那些悽慘、悲壯的畫面,也時常縈繞在他腦海中。

  現在,他又在北非,面對著一群“沙漠哥薩克”了,雖然那時候是冰冷的雪原,這一次是涼爽的荒野,但是他們的做法如出一轍。

  不過,慘痛的經歷,同樣也賦予了特雷維爾侯爵處變不驚的鎮靜和勇氣;更賦予了他應對類似局面的經驗。

  相比於俄羅斯雪原上悽慘的撤退,如今他麾下的部隊人員、裝備和物資狀態要好得多,完全不是那種絕望的景象;而他的對手,縱使有著和俄國軍隊一樣勇敢的精神,但在物質上卻極度缺乏精良的武器和火力,面對穩住陣腳的法軍,他們很難攻堅。

  特雷維爾沒有看到未來歷史的能力,他不知道在原本的歷史線上,面對法國的侵略,逐漸聯合起來的部族武裝,漸漸地學會了如何組織大規模作戰,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武器和人員,並且在優秀的軍事領袖的引領下,他們多次給予法軍軍團重挫,甚至在正規交戰中都能幾次擊敗法軍,造成數千人的傷亡,甚至一度打得法國殖民軍不得不簽訂和約。

  他只能根據自己目前的情報來預估和判斷,他認為,現在的部族武裝只能利用自己熟悉地形、騎術精湛所帶來的機動性,對自己的部隊進行騷擾和伏擊,或者襲擊供應線,但只要自己維持好麾下軍隊的紀律和對側翼以及後方的保護,那麼自己至少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短促的交戰結束了,一切歸於平靜,而這時候,天色已經在慢慢變黑,夜晚就要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