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18,波蘭


                 正當特雷維爾侯爵躊躇滿志地想要在阿爾及利亞大幹一場之時,遠在楓丹白露的艾格隆,則在為另外一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而傷神。

  1830年法蘭西的動亂、以及接踵而至的比利時危機,都因為羅馬王迴歸、帝國復辟、英法達成私下妥協等等一系列戲劇性事件,而逐漸平息了下來。

  現在,人們都在靜待新生的比利時王國正式“開張”,然後再以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費迪南王子和泰奧德蘭德·德·博阿爾內公主的聯姻,為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動亂正式劃下句號。

  然而,在紛亂不斷的歐洲大陸,從來都不缺乾柴烈火,哪怕西歐的動亂開始走向平息,但是東歐的動亂卻反而猝然燃燒了起來。

  這一場動亂的風暴眼,就是波蘭。

  在1807年,拿破崙皇帝和沙皇經過一系列交戰之後,最終在提爾西特達成了妥協,開始瓜分東歐,而沙皇的前盟友普魯士成為了最大輸家,它之前通過三次瓜分侵吞得到的波蘭領土(包括波茲南和華沙),被迫都吐了出來,而拿破崙就在這一塊領土的基礎上,成立了華沙大公國,公國的名義元首由皇帝的忠實跟班薩克森國王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兼任大公,政府則由忠實的波尼亞托夫斯基元帥來領導,已經被瓜分亡國的波蘭也終於重新得到了復國的機會。

  拿破崙皇帝此舉,當然並非是出於對波蘭人民的熱愛(雖然他確實在這裡找到了一位貼心的情婦),他的目的是在廣袤的東歐扶植一個忠心耿耿的附庸,為帝國的利益充當排頭兵。

  他的目的也確實實現了,華沙大公國從此之後確實成為了皇帝的忠實僕從國,還跟著皇帝一起攻打俄國(這是也波蘭人最想幹的事)。

  然而,波蘭人的運氣也到此為止了,拿破崙皇帝的徵俄大軍幾乎全軍覆滅,而華沙大公國在俄軍反攻的鐵蹄之下,再次淪亡。

  按理論上來說,既然這是普魯士曾經的領土,那麼沙皇在“解放”之後就應該歸還,可是自古以來俄羅斯人吃下來的肉哪有願意吐出來的?在維也納和會上,沙皇以強硬的態度吞下了他佔領的波蘭領土,只把一小部分土地給了普魯士。

  沙皇在他新佔領的波蘭領土上成立了一個“波蘭王國”,以自己為國家元首,讓自己的二弟康斯坦丁大公擔任總督。同時,他執行了非常嚴厲的統治政策,廢除新聞自由,禁止集會,強迫波蘭服從彼得堡的統治。

  1825年,亞歷山大沙皇去世,康斯坦丁大公因為貴庶通婚放棄了繼承權,所以他的三弟尼古拉繼任沙皇,雖然期間還爆發了十二月黨人的動亂這樣的血腥插曲,但畢竟他經過一番鎮壓,他還是坐穩了皇位。

  相比於哥哥,新沙皇尼古拉要更強激進和強勢一些,他想要在波蘭王國推行更加嚴厲的政策,剝奪它最後僅剩下的一些自治權利,而這更加增加了波蘭人的抵抗情緒。

  在看不見的地方,不滿和憤怒在醞釀,如果能夠得到一個機會,那它們將如同岩漿一樣從地底下噴發出來。

  而1830年,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契機。

  這一年年初,法國的動亂猝然爆發,1815年被外國刺刀送回來的波旁王室,不得不再度倉皇出逃,而羅馬王重新返回巴黎的一系列戲劇性事件,更加讓沉寂已久的波蘭人民重新又燃起了找回自由和獨立的希望。

  於是,在1830年11月29日晚,一些支持獨立的波蘭軍隊和武裝民眾一起,衝向擔任總督的康斯坦丁大公的官邸貝耳維德爾宮,也正式宣告了起義的爆發。

  雖然康斯坦丁大公見勢不妙早早跑路,但起義軍還是成功佔領了軍火庫、以及一系列重要的政府機關,並將幾萬支步槍分發到市民手中,短短一夜之間,起義者們就佔據了華沙。

  接著在1830年12月3日,波蘭臨時政府成立,並且任命一位曾經為拿破崙效勞過的波蘭將軍約瑟夫·赫沃皮茨基作為波蘭軍隊總司令。

  然而,雖然起義很快席捲整個波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波蘭上層精英當中,對這一場起義卻抱有極大的疑慮,他們認為對比起俄羅斯帝國強大的實力,波蘭人現在搞武裝起義並不明智,極其容易遭到血腥的鎮壓,甚至有可能會斷送掉波蘭人現在僅有的一點點政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