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51,面授機宜


                 正因為波旁王家感到自己在國內越來越不得民心,所以為了重振威望,他們選擇了“征服阿爾及利亞”這一國策。

  然而這一個國策還沒有正式看到成果,波旁王家就被國內的動亂所掀翻,灰溜溜地流亡了。

  征服阿爾及利亞的宏偉計劃,就像是一座爛尾樓一樣,被尷尬地留在原地,暫且中斷了。

  在艾格隆返回法蘭西時,波旁王軍已經佔領了阿爾及爾,並且在阿爾及爾以及周邊地區,集結了三萬以上的軍隊,等於獲得了一個立足點。

  但這離征服阿爾及利亞還有著非常遙遠的距離。

  阿爾及利亞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盤散沙,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實際上根本沒有統治者,除了有限的幾個沿海城市可以被“政府”所控制之外,廣袤的內陸則被各個部族所分割,到處都是草頭王。

  這就帶來了一個必然的結果——“立足容易,征服很難”。

  這裡根本沒有成型的國家可供“接管”,佔領它的“首府”也並不會讓其他地方的部族心甘情願地服從法國人的統治,想要征服那裡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重塑一個秩序。

  在長期的蟄伏當中,特雷維爾侯爵從沒有忘記過窺伺局勢,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所以他自然非常清楚阿爾及利亞問題的來龍去脈。

  所以,他也明白艾格隆所說的“一個成功的將領不光要會搞軍事,還得會搞點政治才行”的真實含義。

  法國能夠打敗當地的所有部族武裝嗎?只要肯投入資源,那肯定可以,但“征服”並不是打敗就可以的,它需要建立一個秩序,而這個“秩序”,不管法國人願意不願意,都需要當地精英階層的配合,至少一部分的配合。

  這也就意味著,法軍必須拉攏一部分親法部族、扶植一部分當地的精英,然後再打壓那些不服從的部族,順便拿幾個刺頭開刀、殺雞儆猴。

  這些東西說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說千頭萬緒——什麼人可以信任可以拉攏,什麼人必須提防,什麼人需要用武力懲戒,懲戒到什麼程度?其中的種種區別,都十分微妙,絕不是一個莽夫將軍可以做到的。

  想要征服一個地方,一個善於殺人放火的將軍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殺人放火的同時善於拉一打一才行。

  對於這一點,歐洲列強其實並不陌生了。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強國對海外殖民地的征服已經持續了幾百年,並且成功地征服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廣闊領土。

  其中最為傑出的,就是英國對印度的征服,英國人在這場持續了一兩百年的征服當中,不光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力,還用盡了種種詭詐的陰謀手腕,利用印度各個勢力、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分化打擊各個土邦主,將他們手中的土地和財寶強取豪奪,還把驍勇善戰的錫克人拉攏到了自己的麾下,成為自己征服印度的一大助力……最終實現了英國征服史上的傑出代表作。

  也就在這一場場“征服”當中,歐洲強國早已經把各種“欺騙、”“恫嚇”、“敲詐”的外交手段玩得滾瓜爛熟,可謂詭詐至極。

  也就在這一時期,古老的東方大國,自恃有幾千年豐富的“權謀”經驗,總覺得洋人不會耍心眼,總想著跟洋人鬥心眼,結果在對外交涉當中卻往往以慘敗告終,不但戰場上打不贏,就連談判桌上也屢屢上當受騙,結果被英國人法國人輕易騙到了領事裁判權、貿易片面優惠國待遇,被沙俄騙取了大片的領土……當然這也是題外話了。

  總而言之,特雷維爾將軍知道,如果自己被外派到北非,那麼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各個部族採取拉攏、分化、打壓等等手段,他必須成為一個會搞點政治的將領,否則就不可能做出大的“業績”來。

  好在,他對此也有信心,畢竟特雷維爾家族當了幾百年的廷臣,耍弄陰謀詭計可謂是“家學淵源”,他自己和哥哥在這個動亂年代也深諳兩面下注之道,並且同時得到了兩邊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他連皇帝和國王都不怕,又怎麼會把區區幾個部族首領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