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92,逆風


                 在多方努力之下,“羅馬王曾遭遇刺殺,幕後兇手疑為奧爾良公爵”的新聞,很快就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當中流傳開來,並且迅速地在各地蔓延。

  雖然因為局勢的動盪,各家報紙的發行已經幾乎停頓,但自古以來,街頭巷尾的小道消息一直都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哪怕沒有所謂的傳媒企業推波助瀾,在有心人的推動下,也足可以極速傳播。

  對這樁新聞的討論,逐漸成為了各家各戶餐桌旁的熱門話題,一部分人認為“既然大家都這麼說,那應該至少有幾分道理”;一部分人因為厭惡奧爾良公爵的所作所為,而寧願相信這就是真的,而更多的人,則是出於看樂子的心理對此津津樂道,他們不在乎到底是羅馬王倒黴還是奧爾良公爵倒黴,只要有一個大人物倒黴就行。

  不管抱有何種心態,總而言之,在此刻原本就已經焦灼、壓抑的局勢之下,這一樁新聞猶如是投入湖中的石子,註定要激起巨大的波瀾,超出它本身的法律範疇。

  除了街頭巷尾之外,在貴族院所在的盧森堡宮和國民議會所在的波旁宮,不斷有人就這些話題濤濤不絕地康慨陳詞,要麼激烈攻擊奧爾良公爵,要麼激烈地為公爵辯護,討論的熱度甚至超出了議會本身的議題。

  由於之前的重大事變,如今王國已經不復存在,議會本身也因為紛爭而陷入到了分裂和癱瘓之中,保王黨們雖然處於少數,但是他們堅決反對不久之前的造反;而國王的反對派們,在國王闇然下臺之後也失去了共同的立場,轉而因彼此的政治主張而迅速分裂成為了好幾個派別,在講壇上激烈交鋒。

  幾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隨著波旁王朝的謝幕,本屆議會存在的法理性基礎也已經搖搖欲墜,之所以它還處在“偶然存在”的狀態,只是因為新一個政體還處在“難產”狀態,所以不得不暫時保留住這個已經不合法的立法機關罷了。

  同樣,幾乎人人都知道,無論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政體,在兩院議會之間一定會出現一次大清洗,而誰能夠倖存下來,就得看他們在風潮當中觀風望色以及選邊站隊的本領了。

  雖然有不少共和主義者們主張乾脆就此建立共和國,但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考慮這個方案,因為人們還對大革命初期腥風血雨的“共和國”心有餘季,深怕又湧現出一位新的羅伯斯庇爾,所以還是希望繼續保留君主政體。

  共和主義者們雖然大聲疾呼,但是實在勢單力孤,迅速在論戰當中被邊緣化,君主派控制了兩院的輿論。

  那麼到底應該誰來成為君主呢?

  原本這是不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波旁王室被趕走之後,唯一有資格的王位覬覦者就是身為王室小宗的奧爾良支系,而且奧爾良公爵還對“打倒暴君”負有重大功績,除了他以外誰也沒有資格坐上這個王位,就算反對也無濟於事。

  但是,現在,格局似乎又不同了,還有另外一個看上去有資格的人,在巴黎城遲尺之外,隨時等候祖國的召喚。

  在這個現實的激勵之下,波旁王室的支持者們、那些保王黨的貴族,開始死命反對膽敢犯上作亂的叛逆,絕不願意讓這個篡位者稱心如意;而其他反對奧爾良公爵所作所為的人,也看到了希望,紛紛轉而站隊到波拿巴家族這一邊——當然,其中也有塔列朗親王等人的暗中推波助瀾。

  不管怎樣,在兩位王位覬覦者的對峙當中,形勢迅速地演變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一個結果。

  當然,“懸而未決”的結果,對兩邊來說痛苦程度並不一樣。

  對艾格隆來說,時間拖下去始終對自己有利,他反正在巴黎城外,隨時擺出一副聽從國民心願的姿態,塔列朗親王會為他繼續招降納叛;而對奧爾良公爵一方來說,情況大大不妙了,他現在的威望,全憑他用趕走國王的暴力來支撐,時間繼續拖下去,那麼他“篡位者”的名聲就會越來越坐實,甚至連現在的資本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