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蛻變 作品

第4章 擇偶標準


                 劉霞讀的幼師,班裡的同學是清一色女生,所以讀幼師的三年除了與男教師接觸外,其他的異性根本沒有機會接觸。七十年代出生的她思想上還有些傳統,在初中基本不與男同學說話,就是說話時都是敵對的狀態,她基本沒有給男生好臉色,男生們看她就像刺蝟一樣。所以,初中畢業後,她除了與幾個要好的女同學聯繫外,男同學一點聯繫沒有。可是青春懵懂的少女,會情不自禁對異性產生好奇,對那些自己認為優秀的男生會產生暗戀情緒。

  至於暗戀經歷,幼師時就不必說了,因為根本就沒有男生。而初中,甚至在小學五、六年級時,她就對異性產生了好感,這種情況她會偷偷看對方,會關注對方的成績和一舉一動。甚至聽到別人提對方的名字,她都感到高興和羞澀。

  小學時,班裡有一個男生學習成績不錯,看上去老實巴交、很有禮貌的樣子,於是她就偷偷把他放在心裡了。因為她的成績也不錯,有一次老師按成績分桌,竟然安排她和他成了同桌。可是八十年代的農村依然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封建思想,所以她心裡美滋滋的可是表面上冷若冰霜。以至於後來她與他根本沒有多少交流,連最基本的學習上的探討都沒有,所以根本沒有多少同學情誼存在。不過那種暗戀的情愫伴隨著她小學畢業,甜甜的、美美的感覺至今讓她回味無窮。

  到了初中後,她一心學習,可是對異性的好奇卻越來越強烈。她關注的依然是學習成績好的男生,即使對方長得很著急,她也對人家也有滿滿好感。可是當時心裡卻更矛盾的,一邊是好感一邊卻是怕被人發現。看到那個長得黑乎乎的男生,她都是裝作若無其事,有時學習上不可避免地說話,她都會冷冷地應付幾句。看上去她就是一個聖女,凡是男生她都會一律拒絕接觸和交流的。可是班裡有些女生就與她不同了,她們會與男生說話,甚至嬉笑打鬧,這樣的情景她是看不慣的,她把種情景定義為“瘋”,這是母親和村裡人定義那些不知羞恥與男孩子拉拉扯扯的女孩子的。那時她不明白這字是啥意思,現在理解為“風流”。她開始反思為什麼這種情形下男生很正常,而女生卻被定義為行為不檢點呢?這是不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和壓迫?她是從學校剛畢業的學生,對這一社會現象產生了疑惑,但卻看不透,也解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