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下一木鬼 作品

第119章 莫欺黑狗窮

 白瀾是秦地人,油潑面之於秦地人,那是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看,油潑面是秦地美食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口感而聞名,麵條勁道有嚼勁,配上香辣的油潑辣子和各種調料,讓人食慾大增。對於秦地來說,油潑面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家鄉的味道和情感的紐帶。 

 從情感層面來看,油潑面也承載著秦地人的鄉愁和對家鄉的思念。在異鄉漂泊的秦地人,吃到一碗地道的油潑面,往往能勾起對家鄉的美好回憶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一碗爽口地道的油潑面,可以讓一個秦地人吃出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灑脫自由之感。 

 麵條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一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據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麵揉搜成劑。一斤作十數塊。放在水中,候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寶辰在其著作《素食說略》中記載更為詳細:“其以水和麵,入鹽、鹼、清油揉勻,復以溼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書中還指出:“作法以陝西朝邑、同州為最佳。”關於楨條面的形狀,書中說道:“其薄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麵,可以成三稜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 

 白瀾找齊了需要的食材返回來了青雲境。他看著眼前的一大堆食材,回憶著自己蹲在灶臺邊燒火,母上大人半馱著背,在案板上勞作的背影。不自覺的眼淚就滑落了,一別六年,不知母上大人是否安好。 

 白瀾抹乾了眼淚,按照記憶中地步驟開始做油潑面了。首先將鹽和鹼面放入溫水中化開,倒入麵粉中混合揉制,揉至麵糰光滑後鬆弛20分鐘,將麵糰分成小份後滾圓,然後搓成長條表面刷油,將搓好的長條放置在一起,鬆弛約1小時以上。 

 然後將搓好的長條從中間擀開,捏住兩頭將其在案板上輕摔並抖長,抖好的寬條面掐掉兩頭較厚的面頭開水下入鍋中煮制。 

 最後面條快成熟的時候下入配菜,放上調味料和最最重要的辣椒麵,一勺滾燙的熱油澆下去,蒜香,醋香,油香,辣子香混合在一起變成了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香。 

 阿星初看製作步驟,並不覺得有什麼出彩之處,當白瀾一勺熱油澆上之後,他迫不及待的捧起了那個比他頭還要大幾圈的海碗。 

 當慣了野人,拿起碗筷阿星一時間竟然忘記了怎麼使用。白瀾輕笑著搖搖頭,慢條斯理的攪動著碗中的麵條,讓每一根麵條都沾上了調料和紅紅的辣椒油,配上點綴的青菜和蔥花,不論是從賣相上還是味道上,都稱得上是一碗頂級的油潑面了。 

 一端起油潑面的碗,白瀾秦地人刻在骨子裡的習慣開始躁動,不自覺的就端著碗蹲到了牆根,挑起一筷子麵條送入口中,然後就是“呼嚕呼嚕”的吸麵條的聲音響起,直至那一尺來長的麵條徹底消失在他嘴裡,他才滿足的喘了口氣。 

 阿星有樣學樣,勁道爽滑的麵條一入口,他就有了人生的初體驗,那是完全不同於吃肉喝酒的爽感,是家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啊。 

 趙高兩口子終於趕到了小鎮,青雲境獨樹一幟的外觀風格在一堆破舊不堪地舊時代樓房中格外亮眼,它們毫不費力就發現了。 

 一進門,趙高很不客氣的就叼起一個海碗放到了小母狼身邊,示意它趕緊吃,見小母狼開始吃飯以後,它才甩著尾巴去吃那個堪比洗澡盆的大碗裡的油潑面。 

 其實那就是個洗澡盆,白瀾找了半天也沒能找到一個適合趙高吃飯的碗,索幸就將一戶人家的圓形洗澡盆扣了出來給趙高當碗用了。 

 如果不是青雲境屬於空間秘寶,大小可以調節,趙高能不能在客廳吃飯都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