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布衣出 作品

第407章 學會了

    這些報名想做投遞員的人年齡不等,大的有二十幾、小三十的歲,最小的十四歲,再小就不收了。

    超過三十歲也不收,年齡大了,拖家帶口的心思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不上十幾歲的半大小子。

    年齡小記性倒是好,但體力跟不上。每天走街串巷的,小孩子的安全也是個問題。

    之所以把年齡限定在十四歲,是因為古代的十四歲男孩,已經能算家裡的勞力,能出來做事了。

    給這些人做培訓的,是投遞行的臨時夥計。準確的說,是卓家的小廝。是袁冬初在通州的人力資源培訓中的一員,名叫二笙。

    名之為第一階段培訓,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

    就是帶著這些人,把小紙片上的百多個字朗讀幾遍。教他們怎樣通過每行字前的提示符號,聯想到這行字的內容,能讓他們自行復習。

    不多幾行字,內容也很簡單,便是慶州當地的街道巷子名稱,還有幾個常見的人名。

    雖然講述內容簡單,但架不住這是臨時召集起來的烏合之眾。不但人多,還沒一點兒紀律性。

    這是誠運第一次做這種大規模的培訓,講解員的二笙年紀也不大,才十七歲。

    為了控制場面,在場的除了二笙,還有孫掌櫃和兩個三十多歲的管事。他們三人坐在靠牆的三張椅子上,給二笙撐場面。

    大堂西面的那個隔間,和講臺分列大堂兩頭。隔間裡坐著袁冬初和卓靜蘭,還有兩人的丫鬟。

    隔間的隔斷有比較細密的鏤空,不靠近的話,外面基本看不清裡面,但位於裡面的袁冬初幾人卻能看見外面的情形。

    二笙年紀雖輕,但做事很牢靠,學東西也很紮實,所以讓他出來鍛鍊鍛鍊。

    二笙很嚴肅的站在一塊黑板前,先講了課堂紀律,把下面的竊竊私語聲音壓下去。之後才拿起一張名單,開始挨個兒點名。

    四十幾個學員都席地而坐,坐具都是自備。有坐草編蒲團的,有拿塊木板子湊合的。聽到喊自己名字,答應的都是“有”。

    這地方的應聲習慣,無關大局的細節,袁冬初也沒特意改動,當時教孫掌櫃等人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