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

    這個問題就又繞回到奧屬尼德蘭問題上了。

    劉鈺之前和路易十五談過,奧屬尼德蘭就不能吃、也不該吃。

    吃了之後,必然就是法普同盟,對抗俄奧英荷諸國。

    陸上打生打死,無力面向大海,英國人美滋滋就把殖民地都吃了。到時候,英國就是歐洲版的“秦滅蜀而有稱帝之資”。

    而普法同盟又是不穩定的,普魯士背信棄義自不必提,關鍵是法國除了英國這個敵人,還有“德國”這個敵人。

    所以奧地利是“德國”,那普魯士就不是“德國”了?

    現在的情況,是普魯士已經崛起,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打的奧地利毫無還手之力,每戰必敗。

    這時候應該考慮普魯士的崛起,而不是再用“刻舟求劍”的思維,繼續圍堵奧地利。

    圍堵奧地利,是為了遏制“德國”的崛起。

    但現在,“德國”到底是普魯士有潛力,還是奧地利有潛力呢?

    這就好比一個人一開始左腿有病,所以柺杖架在左邊。

    過了幾年,左腿好了,右腿瘸了,卻還是按照以往的經驗,把柺杖架在左邊,這就是不明智了。

    去圍堵普魯士,能拉到奧、俄、瑞典、薩克森等一大堆盟友,荷蘭還能保持中立,法國還可以有餘力在海上爭霸,大順還能幫幫忙。包括瑞典,對波美拉尼亞,也是有宣稱、有野心的。

    去繼續圍堵奧地利,搶下奧屬尼德蘭,荷蘭肯定是不可能中立的,因為唇亡齒寒知道再中立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俄、奧、瑞典、薩克森等被普魯士威脅的國家,全都會站在法國的對立面。

    奧屬尼德蘭,是法國在歐洲大陸最適合的擴張方向。富庶不談,比利時是天主教不是新教加爾文宗,這也利於法國統治。而且也是法國人所謂的天然邊疆的理想西北邊界。

    但,這還是“帝”與“霸”的區別。

    齊國公不得不和路易十五講了講春秋戰國時候的故事。

    齊桓公是霸主,他這個霸主,不是靠燕國戰敗的時候吃燕國的地吃出來的,而是會盟小國,去打楚國。

    晉文公是霸主,他這個霸主,也不是靠打周邊打出來的,而是會盟各國,去打楚國。

    法國現在面臨的局面也是類似的。

    而且之前做的也挺好的。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就是一種稱霸,施加影響。法國發了話,歐洲各國就不得不慎重。

    俄土戰爭,也是非法國不能調停,除非法國出面,俄土之間連籤條約的信任都沒有。

    神羅皇帝之爭,法國也是可以大加干涉,扶植傀儡,甚至還真讓巴伐利亞選侯當了皇帝。

    不想讓俄國摻和中歐的事,隨便許諾幾句,就能讓瑞典親法派對俄宣戰,要夷平彼得堡。

    這,就是霸。

    什麼是帝?

    學秦國。

    函谷關前,硬懟反秦同盟;今日騙楚國,吃楚國的地;明日嚇唬三晉,不給地就捱打。

    可如果沒有秦國那般硬懟反秦同盟的實力,卻不求稱霸而求稱帝,這就很不對了。

    法國現在沒有硬懟反法同盟的實力,而且哪怕是後世有拿皇加革命的諸多buff加成,結局也不是六王畢、四海一,況於現在?

    路易十五對法國的實力、歐洲各國的力量對比,也是有點數的。要不然,也不能氣急敗壞地罵俄國女皇,更不能因為俄國出兵五萬就著急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