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809章 閹黨(下)

    三閭大夫、伍子胥、比干等人的故事,這倒不用田貞儀講清楚其中典故,劉鈺自己當然知道。

    只是,田貞儀藉著這幾個人,講起來了另一種可能。

    也就是“距離社稷四臣之中的‘錚臣’最近的、但又不是‘錚臣’的可能”。

    田貞儀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三閭大夫被流放後,雖有鬱悶,但認為自己的才能還是可以為國君出力的。等到哪一天,楚頃襄王遇到了危機,想起來三閭大夫可用的時候,再把三閭大夫找回來,三閭大夫毫無怨言的繼續做事。

    或者,伍子胥勸諫夫差先滅越再攻齊,夫差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也不發什麼“不聽老子的話,吳國早晚要完犢子,兒子你先跑路吧”之類的牢騷,而是毫無怨言地做事。

    等著回到吳國後,明知必敗,卻依舊拼盡全力,讓吳國不至於大敗而亡。在危難之際,儘自己平生所能,拯救吳王。

    劉鈺聽完後,笑的前仰後合。

    “貞儀啊貞儀,就伍子胥那脾氣。掘墓鞭屍都幹得出來,居然讓他不發牢騷、隱忍為國、毫無怨言,這……這還是伍子胥嗎?”

    田貞儀也笑起來,說道:“所以啊,如果伍子胥這麼做了,荀卿會認為他們是錚臣,是社稷之福,國君之寶嗎?”

    “因為他們沒這麼做,所以他們是錚臣,是社稷之臣、國君之寶。”

    “也所以,皇帝不想讓你們做錚臣,不要學真的伍子胥,學皇帝希望的伍子胥——有能力。被冷落了,沒有怨氣;勸諫不聽,不發牢騷;需要的時候,就站出來效力;不需要的時候,就蹲家裡老老實實。”

    “春秋戰國之烈烈雄風、雄性臣子,如今天下已經不需要了,也不想要了。”

    “不過,陛下既然在‘錚臣’上,留了一個空子,這就有些說法了。”

    “古人云: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德復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

    “以此而論,伍子胥自然是忠臣。但忠臣也分三六九等,伍子胥,謂之下忠。”

    劉鈺聽的頻頻點頭,這篇書,他自然是背過的。但背過,距離隨時可以引用且理解透徹,那就差得遠了。

    此上忠、次忠、下忠之論,也和皇帝所說的“錚、諫、輔、拂四臣”類似。

    上忠和次忠,都是不能學的。

    能學的,只有下忠。

    而“下忠”的代表人物,恰也是“錚臣”的代表人物,伍子胥。

    大忠自不必提,得是周公輔佐成王的水平,才能稱之為大忠。後世的霍光、張居正等,都不算,因為周公可沒被清算,名聲始終好。

    只有周公,再無他人。

    這種大忠之臣,就皇帝那性子,當然不會喜歡,也不希望大順出現。

    次忠的代表人物,或曰管仲、武侯。

    劉禪古時就被人稱作“小齊桓”,至少是有齊桓之風的。管仲死前、武侯死前,都是大權在握,以德調君而輔之。管仲死後、武侯死後,齊桓也好、後主也罷,都暴露了正常水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