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736章 機遇(上)

    當巴達維亞城中有居留證的華人,第一次將模糊的、彷彿虛幻的北邊那個國家看做“咱們”的時候。

    城外,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總督瓦爾克尼爾,正遭受著東印度公司有史以來在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野戰失敗。

    準備撤回到巴達維亞收容起來的1600荷蘭兵,以及一部分當地土著僱傭兵和僕從軍,遭受了歸義軍和一部分大順海軍陸戰隊的野戰進攻。

    400人被殺,其餘人或是受傷,或是投降、逃散。

    這400人一死,宣告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地區最後一支野戰機動軍團的覆滅。

    也意味著,奪取了制海權的大順,在1747年5月季風來臨之前,慢慢將東南亞的剩餘荷蘭堡壘啃下來,便可以宣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霸主換人了。

    而且這還得是荷蘭人居然還想繼續打下去的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情況。至少在47年5月,這裡不會出現一個荷蘭援軍。

    而且英國人的海軍水準此時比荷蘭人高得多,但英國人渡海去打個中美,都能還沒到岸先壞血病減員三分之一,5000人爬到岸上能打仗的剩1500。

    所以荷蘭的援軍只能是理論上存在的。

    將近兩年半的時間,失去了最後一支野戰機動軍團和制海權的荷蘭人,實際上已經宣告他們了他們對東南亞統治的瓦解。

    雖然,只死了四百人。看起來戰鬥的規模很小。

    雖然,理論上voc在亞洲地區,從波斯到日本,所有的兵力加起來也有個五六千人,算上僱傭兵和僕從軍,也得有個萬把人。

    但,這些數字在戰略上毫無意義。

    在歐洲,荷蘭衰落的標誌,是四國同盟戰爭結束,荷蘭拒絕參加和會,正式放棄了世界性大國的地位。

    在東南亞,荷蘭衰落的標誌,並不是這場被殺四百的野戰。

    五六年前荷蘭不敢用簡單粗暴的手段解決巴達維亞的“多餘”人口時,其實已經宣告了荷蘭統治的搖搖欲墜。

    今天這場仗,不過是給這一堵腐朽的牆輕輕一推。

    戰敗的瓦爾克尼爾沒有任何的猶豫,在大順這邊的步兵接近的時候,選擇了體面的投降。

    在大順這邊的營地裡,瓦爾克尼爾見到了熟人劉鈺。

    瓦爾克尼爾見到在炮兵陣地附近營地裡的劉鈺後,便覺得自己敗的一點都不冤。

    這和打仗無關,瓦爾克尼爾也不是很清楚劉鈺和準噶爾部、羅剎人甚至日本的那幾場仗打的到底怎麼樣,畢竟沒親眼見過。

    而是因為前幾年劉鈺在歐洲,為大順準備了一個耀眼的亮相。亮相的時刻,彰顯了過多的政變、宮鬥和陰謀的元素。

    在瓦爾克尼爾看來,公司在東南亞的失敗,是敗在了陰謀上。

    現在都到這個份上了,也在這裡再度看到了劉鈺,那麼當年移民錫蘭的事,還用想嗎?肯定也是整個陰謀中的一部分。

    覺得公司敗在這麼一個陰謀家的手裡,也是合情合理的。至少,在他看來,就是陰謀。

    而不是劉鈺視角里看到的商業資本從屬於工業資本的過程、已經荷蘭商業資本過度蔓延滋生把荷蘭空心化才是主因。

    今天不歸大順,明日也會歸別人。

    兩個人看問題的視角根本不同,但兩個人本就沒必要到“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