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681章 隱喻(下)

    那這“班超”的人選,既要有能力,還要會與西洋人打交道、還得明白南洋的地理風土人情等,其實範圍就已經很小很小了。

    只要以“大局為重”,那麼選出來的,肯定是劉鈺身邊的人。

    最起碼、或者說最淡薄的關係,也得有個師生之義。

    更不要說靖海宮裡最優秀的那些人,劉鈺肯定和他們關係都不錯。

    人選問題,劉鈺覺得還是讓皇帝去選吧。雖然皇帝嘴上說,海軍既成,很多事和以前就不一樣了,只要海軍主力在廣東,南洋甚至比西南西北還容易控制,不用擔心那裡自立裂土。

    但是說歸說,劉鈺心想你既這麼說,要真的明白,自會選合適的人;若只是說,心裡卻狐疑,那終究也選不到合適的人。

    既如此,自己推薦誰,意義不大。合適的人,就那麼幾個,只要是要選合適的,就繞不開劉鈺早已謀劃佈局好的那個小圈子裡的人。

    “陛下,臣以為,經略南洋,還是要看目的。正所謂,上下一心,方可成事。陛下要達成什麼目的、或者說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南洋,最好是選一位想法和陛下相近的,而不是選一個人再去叮囑他該怎麼做的。”

    “譬如兩漢開西域,是為了擊匈奴,是以要加緊軍事控制。”

    “可本朝下南洋,是為了什麼呢?這個,陛下心中自有打算,何不將此為問對之題,詢問幾個候選人?”

    “臣,似不便先知。”

    這個事,換了別人,說不定也就無所謂聽不聽皇帝的想法。

    但劉鈺和皇帝之間,在這種事上,有個前科。那就是當初劉鈺在武德宮大考的時候,皇帝專門漏過題。

    因為有這麼一個前科,所以就不得不多考慮一些。自己培養的那些人,絕對是對答如流,即便不知道題目,提及南洋,也絕對說的頭頭是道。可要是自己提前知道了,到時候只怕皇帝想起這個“前科”,自己心裡嘀咕懷疑是劉鈺漏的題。

    有些事,關係好的時候,那是美好的回憶;一旦關係逐漸變了味,那就反倒成了心病嘀咕。

    然而皇帝聞言,笑了許久,緩緩搖頭道:“朕自己都不懂南洋的事,真讓朕自己去問,朕自己都不知道對錯,又怎麼知道他們回答的對錯?”

    “下南洋的關鍵,不是下。一如西北的事,不在打;西南的事,亦不在打。或移民、或改土歸流、或另有手段。既要‘簡小過、總大綱’,那總得知道大綱為何吧?”

    “愛卿不必避嫌,朕也直說了就是:這事兒,愛卿就沒法避嫌。能選的南洋都護,全都和愛卿關係密切,避不避,已無意義。”

    “如今已是五月,今年冬季,可以出兵嗎?若今年冬季出兵,何日結束?出兵之際,與荷蘭國的貿易,將會損失多少?是否可以恢復?是否會影響一些專攻出口緊俏貨物的工匠生計?”

    “此事,非卿不可與朕談。”

    “而至下南洋、立軍鎮、制方略、謀漢唐西域諸國之匍匐……以上種種大政方略,天佑殿與樞密院,當與朕共議。”

    “但若在南洋如何管制、如何與西洋人打交道、如何恩威並施叫南洋小國不敢又不臣之心,如何臨機決斷……這就需要一個在前線總管的人。非靖海宮出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