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

    這個理由,直接擊穿了路易十五最後的一點戒心。

    若是這麼說,那大順的一切舉動,似乎也就特別合理了。

    和俄國,都是君主制國家,所以可以和解。

    與荷蘭,既有議會制和絕對君主制的意識形態爭端,也有東南亞的利益之爭。

    而英國,則是非絕對君主制裡最能打的那個,大順天子想來當然非常討厭。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傳聞中,劉鈺在廣州,因為一件小事,對英國的喬治·安森大發雷霆。

    路易十五有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

    心想,是啊,劉鈺是個貴族啊,而且還是大順那種集權狀態的貴族,天然是和絕對君權站在一起的。

    喃喃唸叨了一下“神聖同盟”這個詞,越發覺得這個詞妙不可言。

    歐洲有過一次神聖同盟。

    1538年,異教的土耳其開始攻打醫院騎士團,擊敗了教皇的聯合艦隊。基督教國家組織了神聖同盟,對異教徒宣戰。

    那是聖戰。

    有趣的是,那一次,法國的百合花和奧斯曼的綠新月,站在了一起,被稱作瀆聖同盟。

    伴隨著三十年宗教戰爭,宗教的神聖性大減。

    “神聖同盟”這個詞,已經許久沒人提起了。

    路易十五真的沒想到,瀆聖同盟之後,法國居然再一次和異教徒站在了一起。

    而且這一次,法國身處的陣營,並不是被人羞辱為“瀆聖同盟”,而是名正言順的“神聖同盟”。

    傳聞中,路易十五有句名言。

    “我死之後、洪水滔天”。

    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只需要在中間加上幾個字。

    原文類似於漢語的文言文,缺了白話的一些語法結構,於是便可自由發揮。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我死之後,將會洪水滔天。”

    和“民可使由之”差不多,不在於話本身,而在於怎麼解釋,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若這麼理解,路易十五就是個楊廣。

    可若是“我死之後,將會洪水滔天”,這樣理解,便是路易十五已經看出來了,布爾喬亞階層很可能讓要讓波旁王室洪水滔天。

    劉鈺的“神聖同盟”,確實是戳中了路易十五最擔憂的地方。

    因為法國的貴族圈子、上層圈子裡,對於“神聖”二字的批判,已經到了壓制不住的地步了。

    路易十五肯定是知道伏爾泰的。

    伏爾泰是整天吹英國和大順的。

    在明知道英國“英國大地上完全沒有自由,在英國有權有勢的投機商和騙子佔了統治地位”的情況下,依舊用英國作為“理想國”,虛構了一個完美的英國,讓他臆造出來的英國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極大地吸引著法國的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

    在明知道大順這邊是封建王朝的巔峰的情況下,依舊用大順作為“理想國”,虛構了一個完美的大順,讓他臆造出來的大順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極大地吸引著法國的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

    所謂,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啟蒙,事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啟蒙、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