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二零三章 朝廷的厚望

    在英國政府眼中,北美十三州的價值,此時也趕不上加勒比的幾個小島。

    而於現在,朝廷眼中,極具戰略價值和可墾耕地面積的蝦夷,完全比不過河南的一個縣。

    十年後收四萬兩,已經算是給足了蝦夷面子,也側面體現出朝廷對於買撲制的期待。

    不過蝦夷地的開發經驗,用在別處好像是不適合。要靠民間資本,就需要有個極大的市場。劉鈺常用刻舟求劍的比喻,蝦夷能用的辦法,用在西域就不行。

    然而終究算是一個比較好的開端,大順也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快速殖民了。

    四萬兩,確實不多。

    “父親、岳父大人,如果是這個價的話,肯定是賺的。我也不說假話,這裡面的利大得很。但這個事兒,我覺得還是再上奏陛下說清楚。朝廷必須要明確一件事,那就是這個墾殖公司必須要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虛化的人。”

    “既然全都承包了出去,在蝦夷的一切活動,均視為這個虛化的人在做。這個虛化的人如果犯了錯,朝廷是要按照法度追究的。”

    “但這個虛化的人,和那些投錢的、實在的人,不能是一回事。”

    “裡面的股東犯了事,不能牽扯到公司。尤其是在勳貴帶頭入股的情況下,這件事不說清楚,勳貴帶頭反而就成了壞事了。”

    有些話不必說的太直白。在這個有株連九族的時代裡,勳貴站得高,一旦跌倒跌的也狠。

    大順只是因為一些特殊的開國因素,開國之後並未大規模屠戮功臣。但之後,勳貴跌倒的也有不少。

    到時候萬一牽扯太多,犯事的勳貴又是公司股東,只怕朝廷直接把公司沒收了。

    這是劉鈺一直想說的事,之前在松江那邊屬於皇帝特許,劉鈺用個人信譽作保,而且那裡的商業氛圍也更濃一些。

    加之貿易公司只是涉及到外貿,蝦夷開發卻涉及到大順朝的命根子的東西:土地。

    既然皇帝想讓勳貴帶頭,或者想把勳貴的錢往邊疆扔,那麼這就是一個趁機說清楚的機會,最好是出臺法度。

    即便哪怕君言即法,法度就是放屁,皇帝隨時可以違背。但有也比沒有要強。

    伴隨著日本戰敗、即將下南洋,以及對瑞典貿易的談判,大順即將迎來一波工商業的飛速發展期。

    地基打不牢,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商人和富戶對於“合股買賣”依舊有所疑慮。

    這事對朝廷來說,應該也算不得太大的事。

    齊國公一聽就明白了關鍵處,笑道:“此事當該如此。也就是說,如果這件事解決了,蝦夷就大有賺頭,是嗎?”

    劉鈺點頭之餘,又道:“且放心,就算那些魚蝦海貨俵物,也賺回來了。倭人會捕魚,難道咱們這邊就不會?製作俵物之類,學就是了。我看,只要朝廷那邊能立下在商業上不株連的規矩,既不會缺了投錢的人,也不會少了將來的利。”

    這句話算是一顆定心丸,兩個老頭兒都安了心。

    都是自己的骨肉,有本事的自己去掙爵位,運氣好的出生就註定襲爵。可那些沒有掙爵位本事、又不能襲爵的,終究是自己的骨肉。京城的諸多勳貴是琢磨著多留一條路的,也算是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