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九四章 天朝邊界論

    顯然,按照齊國公“背誦”的這個說法來看,肯定是有的。

    皇帝也不能立刻就被齊國公的道理“說”服,皺眉道:“愛卿之言,似有道理。只是這麼說,到底是你自己的意思,還是聖人先賢就有這樣的意思呢?”

    齊國公忙道:“這不是微臣自己胡謅的,而是自古以來的先賢都是秉持這樣的道理。這是有史可鑑的。”

    “在孔子的時代,葵邱束牲而小白求三脊之茅,城濮館轂而重耳幹隧道之請。周王室衰落,齊桓公、晉文公都做了天子才應該做的事,可是孔子並沒有對此憂心忡忡。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周文王、周武王的興起,早上還是諸侯,晚上就成為君王,沿著唐堯、虞舜、夏朝、商朝的舊制,仍然是天下從前的情況。孔子知道,這天下的聖道不會斷絕,只要中土還在,華夏的道德文化依舊會延續下來”

    “反倒是蠻夷猖獗的時候,孔子擔心將來要披髮左衽。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孔子知道,他的道、他的義,只能在中土傳承。在其餘的地方是沒有辦法傳承的。”

    “荀子言: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孔子一生,志在克己復禮,推行仁道。如果孔子認為中土之外也適合克己復禮、推行仁道,那麼孔子為什麼一定要在中土、卻不遠走他處呢?難道不正是因為孔子知道,適合中土的道義,並不適合在別處嗎?”

    “所以孔子看到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衰落而不震驚。可是看到夷狄入中土,便大為震驚。正是這樣的道理啊。”

    “由孔子見到齊桓、晉文稱霸,行天子征伐之僭越而不驚,可知孔子並不在乎周天子。由此可證,孔子在乎的是克己復禮、推行仁道。那麼連周天子都不在乎,如果別的地方,比如印度、西洋也適合推行仁道,孔子一定會西行而去,推行仁道。”

    “於孔子而言,道在君前。”

    “因為孔子沒去,所以可見孔子知道,只有中土,才適合仁、義。”

    眾大臣的腦子繞了兩圈,發現雖然這他媽純粹扯淡,但好像也不太好反駁。

    孔子去印度、去西洋?幾人心想,你咋不讓夫子上月亮呢?

    皇帝皺眉道:“可天朝理應教化四夷,難道這也是不對的?夷狄不需要教化,因為他們並不適合中土的道德?”

    齊國公忙道:“不是這樣的。”

    “四夷當然要教化,但四夷並不是都適合中土的道德。有的夷狄並不適合中土的道德,卻要強行教化,這就像是讓山林中的鳥,非要長出腳蹼一樣。”

    “但有的夷狄因為環境、山川等原因,是適合中土道德的,這就應該教化。就像是讓水鳥,長出腳蹼一樣。”

    “作為天子,應該區分哪些是可以教化的,哪些是不能教化的。”

    “可以教化而不教化的,這是天朝的失職。”

    “不能教化而非要教化的,這就是不智了。”

    “所以,天朝的邊界,應該是可以教化的、也能夠適應中土道德的地方。而那些不適合中土道德的,就應該在天朝之外了。”

    “比如日本、安南、朝鮮、琉球,這些都是適合天朝教化的。因為天朝的教化,他們始從矇昧而成人,邦國富強,民智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