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六零章 立碑

    ()        “如今正該小心恭順,讓唐人以為東方無憂,自會開疆拓土,招惹南蠻。”

    “父親也說,聽天命,盡人事。”

    “諸葛武侯隆中之對,亦有前提,待天下有變,出西川、宛洛。奈何武侯一輩子也沒等到高平陵之變。時也、命也,日本國的希望,也就只能寄託在我所說的天下有變上了。即便渺茫,卻不可不做準備。”

    “取買辦關稅之金銀,秣馬厲兵,待天下有變,借火器之利,唐人無暇東顧之機,三年削藩,十年修養,連結南蠻,反擊唐人。”

    德川吉宗反問道:“南蠻若連唐人都能擊敗,又怎麼會放過本國呢?”

    “父親,唐人富庶,日本國貧。南蠻人為什麼不放著富庶的唐國不取,卻來貧瘠的日本呢?況且所求者,哪裡是南蠻征服唐國呢?只求南蠻擊敗唐人的海軍就是。若無海軍,唐人給日本身上施加的鎖鏈也就解開了。”

    “所以,當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放任買辦、加大專營。若天命不在此,唐人大勝南蠻,那便什麼都不用想了,做忠順之臣即可,能保幕府者,唐人朝廷也;若天命在此,唐人海上大敗,便可直接削藩一統,聯絡南蠻,再行秀吉徵朝之志。”

    終究還是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未來上,德川吉宗其實心裡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但相較於那些鼓吹造艦、復仇的人,德川宗武的想法也算是唯一可行的了。

    不過,感謝劉鈺的配合,至少在日本國內,已經有實現德川宗武構想的基礎了。

    只要利用這件事,把幕府塑造成“欲要死戰到底”的忠臣;而把諸藩塑造成“為謀私利力主和談”的奸臣;國內的輿論風向還是可以控制的。

    戰敗不是幕府的責任,是武器的差距。

    不能死戰到底,是諸藩的責任。

    德川吉宗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伴隨著大順貨物大量湧入諸藩,武士貧困、商賈日富,大量不滿的低階武士會開始思索這一切的根源。

    而根源,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諸藩林立,不能一心。幕府縱有心玉碎,奈何諸藩扯後腿。

    有這樣的民心民意,又有買辦專營的金銀打造的火器部隊,數十年之後,當就有削藩的基礎。

    德川宗武是第一個明確在吉宗面前提出削藩構想的人,而且之前的考驗在吉宗看來也基本合格。

    既沒有狂躁的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復仇、也沒有徹底萎靡一蹶不振認為毫無希望,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天下”之外的天下,期待著天下有變。

    內心已經定下來要讓德川宗武接班後,吉宗便道:“男人認定的事情,就要去做。諸葛武侯沒有等來天下有變,但他一直也沒有放棄。”

    “聽天命,盡人事。挑唆唐人和荷蘭的想法,既是你提出的,那麼這一次前往唐人京城朝貢,你便去吧。”

    “多聽、多看、多問。但要小心劉鈺,他的話你應該多聽一聽,卻有見解,但卻不可相信他。”

    德川宗武心下暗喜,因為這一次朝貢上表稱臣很特殊。

    正常朝貢,只要派臣子去即可。

    但大順這一次俘獲了昭仁天皇,雖然會放歸,但昭仁肯定是要去一趟京城親自朝覲天子的。

    公家的人去的是天皇,武家的人照理也至少應該去一個世子。

    這是禮法上的問題,或許不能說明什麼,但關鍵在於德川吉宗認可了“挑唆唐荷”的策略。

    政策不是孤立的。

    閒著沒事幹只是去挑唆唐荷,毫無意義。需要一整套與之對應的政策、治國規劃,簡而言之,為了那個此時看來有些遙遠縹緲的“天下有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