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二二章 錯覺

    之後的幾日,御所內外各不相擾,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和平。

    外面的武士假裝不知道里面發生了什麼、裡面的大順軍軍官也假裝聽不懂御所內倭人對倭王的稱呼、假裝看不到一些細究起來有些僭越的禮儀。

    武士不敢攻打御所,吳芳瑞也知道這種情況下帶著倭王撤離是做夢,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這種互相裝瞎子的和平或許是最好的體面。

    隨後,昭仁又給外面的土岐賴稔送去了一封正式的文書,是交給徵夷大將軍德川吉宗的。

    信上無非就是借用了歷史上的一些例子,尤其是那種暫時隱忍而最後成功的例子,以此作為他去和大順軍談判的理由。

    他說他不懂政事、武事,所以希望幕府將軍選一才能之士、通曉漢學禮儀之人,輔佐他談判。

    才能之士是要談正事的,通曉漢學禮儀的肯定就是聖堂大學頭林家的人。

    真正的談判,昭仁又不管。

    他走出這一步,只是是給幕府鋪就的臺階。

    幕府如何選擇,那就是幕府的事了。

    就像是吳芳瑞所說,或立新、或遵旨。而天皇的旨意在幕府眼裡就是個屁,有些時候甚至連御所都出不去,只要遵旨那便證明是真的想談了。

    …………

    京都以北,李欗率領大軍,按照參謀制定的行軍計劃,有條不紊地向前行動。

    已經距離京都不遠,前鋒正在三千院,與抵達京都前的最後一波幾百人的武士戰鬥,很快就會結束。

    後方送來了軍報,倭人近畿地區的最後大藩彥根藩,集結了京都以東的約莫兩千五到三千的武士,正要進攻小濱城。

    這是經典的圍魏救趙戰術,希望藉此讓大順軍回頭。

    但參謀們研究了之後,給李欗打了十足的保票。

    隨彥根藩那兩三千人去折騰吧,小濱只留了五百兵,卻也足夠了,港口不會丟失。

    之前被炮擊而殘破的小濱城。

    經過這幾日的槍時間修築,已經有了純粹火器時代防禦體系的雛形。

    之前攻下小濱城後,大順軍可沒有像吳芳瑞為了製造混亂一樣到處放火,而是照著慣例出榜安民、痛斥罪責,輕車熟路,百姓依舊歡呼雀躍。

    僱傭人工修築防禦,只要給錢,老百姓自是樂意。

    小濱藩的百姓請願從三四年前就開始了,藩主一直不許可。

    歷史上一直請願一直不許,憋了幾年後憋出了一場起義,是起義,而不只是獻祭首領的一揆。

    日本這邊的事,其實比大順這邊容易辦。

    大順這邊,真想讓百姓贏糧景從,得把大順的地主都打倒、分地、均田,所難者也就是“均田”二字。

    倭國這邊土地不用分,因為本身理論上土地買賣是不合法的,只要嘴上說讓他們少繳點糧食稅就行。

    反正大順又不可能佔據小濱,下一波糧食收穫的人,軍都撤了。別說三十稅一,既是連完全免糧這樣的話,都敢說出來。

    武士法理上擁有土地的徵稅權,但實際上他們也不直接負責,而是藩主派人徵收再按照武士的“封地大小”分給武士大米。

    所以海軍內部的一些軍官,才有驅逐武士、取而代之、實封日本的想法。因為這真的很簡單。

    兩邊土地制度、稅收制度、官僚制度的差別,涉及的東西太多。

    之前大順的七皇子李欗,看不到這裡面很深層次的東西,對這些喊出來的口號收買民心,並無半點的覺得不太對、不太好、有損於大順李家的統治。

    他自小就知本國開國之事,然而總不曾親眼見過。如今倭國一行,倒是可以窺見當年事之一二。

    以他所想,自覺大順還不錯,朝廷的賦稅並不高。按照他這個年紀的想法,只要把那些不遵守國法、私自加稅的貪官汙吏都殺了,便可海晏河清。

    生於深宮之中,長在婦人之手,自然不會想到其實大順有些地方的真實地租和倭國的五公五民差不多,只不過大順這邊是一公五主四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