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零二章 都是生意

    二十多年前,之所以大順的海商當年沒鑿出大門,不是不想鑿,而是沒有金剛鑽,被日本的炮臺轟走了。

    官方明面一年十噸白銀,私下裡有多少?

    海商們不知道具體的數目,但心裡清楚,肯定不少,蹦著高地支持開戰說白了還是因為這些阿堵物。

    再說要不是新井白石的貴金屬出口收緊政策、朝鮮那邊貢使團規模和陸路運輸限制,這個交易額擴增個三五倍不是問題。

    大順海商只是知道這貿易額不會少,當然不知道里面的具體數目。

    可宗義如對自己的家底太清楚了,也很清楚島上的商人們有怎樣的家底。

    八萬兩白銀,若在別的藩怕是難以拿出、或者只能拿出一堆大米,但在對馬,八萬兩白銀還是很輕鬆的。

    況且,這個時間節點,對馬正是白銀堆積的時候。

    宗義如很懷疑,大順這邊趁這個時間開戰,是把情報都做到了極致,完全搞清楚了對馬的日朝貿易時間線。

    對馬藩買的朝鮮貨,其實七八成都是大順江南貨。

    朝鮮每年都要去大順至少四次,這可不是正常的朝貢,而是“孝子”的體現——但實際上是打著恭順的名頭搞貿易。

    除了皇帝生日、冬至節、元旦這三個必須去的,還有一個必須要去的。

    每年九月,要派所謂的“皇曆齎諮請授”。

    因為崇禎二年開始,徐光啟、李之藻等人,藉助西洋傳教士的天文知識,編寫了新的歷書。

    大順開國之後,天文學和幾何學的進步很大,曆書也沿用了西洋傳教士帶來的那套新的哥白尼、第谷體系,測算的比舊法準確。

    朝鮮一則沒有這個天文學水平,二則作為朝貢國為表示恭順,三則藩屬必須要用和天朝一樣的歷書以證明自己在天下之內。

    是以要請求天朝賜予第二年的歷書。

    大約可以理解成“大順在日曆上技術壟斷,朝鮮每年要派使節團來大順請求賜予日曆”。

    當然,但凡有這種去京城的機會,肯定是不會忘了帶商隊的。

    朝鮮國擔心天朝“索要白銀為貢”,所以關閉了朝鮮的銀礦,每年都要從釜山這裡拿到日本人的銀子,然後再去京城買貨。

    而現在,正是按照往年的貿易時間線,對馬藩堆積了一大堆白銀以方便朝鮮入京買貨的時候。

    對馬藩的貿易,實際上是分兩部分的。

    對馬藩自己的貿易。

    幕府的貿易。

    所以每年的四月份,幕府就會把幕府貿易的白銀,運到對馬,抵達對馬的時候正好六七月份,正可以趕上九月份朝鮮使團入京請曆書。

    劉鈺是五六月份襲擾的土佐,然而那時候白銀已經從京都大阪等地運出了。

    土佐的事傳到對馬,暫緩貿易的時候,錢已經到了,正在對馬。

    這是一大筆錢,一共是七噸多的特鑄銀幣,含銀量在八成以上。

    其中一部分是幕府自己貿易用,一部分是讓對馬藩兌換用的。

    之所以在新井白石死了、但人亡政未息的貴金屬收緊政策之下,還能在對馬堆積這麼多的白銀,這與新井白石和劉鈺影響下的鑄幣改革有極大關係。

    日本的銀幣,當然不是純銀的。

    純銀的,就收不了鑄幣稅,肯定是要往裡面摻東西的。

    朝鮮……技術水平不夠,沒有把混了雜質的白銀提純的能力。

    所以,日本每一次鑄幣改革,都會讓朝鮮和對馬因為“匯率”的問題,爭吵許久。

    為此,朝鮮還打贏過一次對日的“貿易戰。”

    二十年前,日本的元祿銀幣,含銀量65%,朝鮮一口咬死,就是63%。

    要麼接受,要麼貨不賣了。

    對馬藩的商人撐不住,對馬藩自己也撐不住,最後按照朝鮮方面說的63%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