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九十五章 恰合時宜

    軍官們的聒噪暫時被壓了下去,饅頭依舊把他的航海日記的最後幾篇講完,便叫眾人散去。

    人群一散,幾個與陳青海交好的人便被陳青海叫住,十幾個人的小圈子聚在他們時常相聚的地方。

    “青海兄,你看這事兒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些人都是將近十年的老交情,靖海宮的同窗,亦算是志同道德之輩,小圈子裡說話,膽子就要大得多。

    “我哪裡知道?米子明也不知道,他是不想讓大家鬧騰,若是鬧騰,沒事反倒搞出事來。你們也不要鬧騰。”

    “今兒這事兒,我就跟你們說明白了。你們覺得,倭國還打不打?”

    這些人都是盼著開戰的,雖然這一次海軍可能立不下什麼大功,但劉鈺巧妙地讓海軍的戰功從“殲滅敵艦”這種戰術功勞,便成為“調動倭國”的戰略功勞,他們是心服的,自也是盼著開打之後,海軍跑去倭國佔幾座城,問大名們要點贖城的錢,順帶幹出點功績。

    這時候陳青海一問,幾人心裡一涼,吸了一口涼氣道:“臨陣換將,莫不是不打了?亦或是朝中慫了,又要關上門當天朝了?”

    陳青海搖頭道:“臨陣換將這個嘛,算不得事。真要打,我,子明,杜鋒,還有你們中的幾個,哪一個都能指揮艦隊全殲倭國水軍吧?打個倭國,還不用大人親自臨陣指揮,又不是大人常說的有二百年海戰經驗、艦隊六七十萬料的英國荷蘭,這個不礙事。”

    “那……那你問這個,是什麼意思?”

    陳青海拍手道:“是打完倭國之後,是不是延續大人的大略?如果是,有些話我就不該說。但要不是,我看這對倭大略就該換一換。”

    “若是繼續南下,我等財富皆在貿易中取,子嗣後代,亦算是有了份基業。若不繼續南下,到此為止了,我們該怎麼辦?”

    “要我說,這倭國自來封建,民眾也習慣了封建和領主。換個領主,對他們而言,無甚區別。”

    “昔年周公旦定分封之策,夏君而夷民,三百年間,中原再無夷狄之音。如今書非竹簡、兵非銅戈,若能皆此勢而封建日本,最多百年,皆同化矣。”

    “於國族,此大利。”

    “於私我,若是朝中不聽大人之略,縮手不前,不下南洋卻管東洋,那我等也算是為子嗣留些基業。”

    “於諸夏,則可多留一份血脈。”

    “是以我說,此番若徵倭,待將來立功受賞時候,可趁立功受賞之際,上書進言,請實封倭國以酬功。一則不耗本國賦稅,二則可教化倭國,三則朝中又無多餘官田,當如此說。”

    不少人當初就有這樣的想法,這等小圈子裡的人都是陳青海信得過的夥伴,不少人便頻頻點頭。

    有人是真心信奉此時已經在海軍裡產生的國族主義,因為海軍和陸軍不同,海軍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強調“我不是誰”的地方。

    陸軍可能還要鎮壓民變、起義等,海軍卻幹不了這事,凝聚的核心精神,就是“我不是誰”。

    軍官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軍官薪金基本投入貿易、天然對和他們有貿易衝突的荷蘭英國等不對付。

    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誰,對周公旦當年的分封之策,極為贊同。

    大順是把衍聖公降格為奉祀侯的,大順的儒廟裡,孔夫子從聖師二位一體的地位,降格為了師,而聖為周公旦。

    這些文化程度普遍較高的海軍軍官平日裡也會聊歷史和政治,在他們看來,周公旦的分封之策,需得三點。

    其一便是,不能在已完全控制的地方分封,那是扯王八犢子,要是當年翦商之後,就把西岐殷商那一片封出八百諸侯,蛋用沒有。

    其二便是,要有文化的優勢。如果現在跑去歐洲分封,就那麼幾個人去了,就算控制得住,估計沒多久也全信耶穌基督了;亦或是跑去南洋分封,用不了多久,全綠了。

    其三嘛,便要那裡的人習慣了分封制,亦或是比封建制更落後的部落。

    在這些人看來,日本簡直是再合適不過的地方了。

    一則是域外,不是在家裡分餅,而是擴大基本盤。

    二來文化優勢仍舊,本來那也是文化浸潤區,不可能反被同化。就能逼著大順禁教、日本鎖國這種官方下場不惜代價圍堵的天主教,在他們看來,真的是幹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