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二一六章 軍改構想

    尤其是勳貴掌兵的情況下,中人之姿居多,這種情況下,參謀部的作用就越發重要。

    正如普魯士所認為的那樣:一般來說,不可能簡單地將無能的將軍撤職,而且大部分將軍都是無能的。但我們至少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能幹的助手。參謀長就是那些幫助不稱職的將軍履行職責的人,他們提供了軍隊所需要的領導和指揮才能。

    參謀部的建立,很適合大順的朝堂特色。

    一方面,文官沒有掌兵,皇帝也死死抓著不放,依靠勳貴和良家子控制著軍權。

    勳貴們是皇帝可以信任的力量,只是勳貴們要保證嫡長子繼承製,這就使得一代不如一代,偶爾會有兩個能打的,就成為了支柱力量。

    既要保證能打贏,又要保證領軍的人在軍中可以鎮得住場面,那麼勳貴就是最合適的。

    參謀部輔助勳貴作戰,又不可能擁有對軍隊的控制權,因為他們爭不過勳貴,只能通過建議權或者適當的情況下,會戰中代替勳貴主將指揮。

    總參謀部要把兵政府職方司的權責拿到手,繪製各地的地圖,對周邊的朝鮮、緬甸、越南等地進行測繪,隨時制定一系列的作戰計劃。

    屆時,再由皇帝出面把這些計劃下發,做戰略指導,又可以保證皇帝在軍中的威望。

    如此一來,勳貴們既不用擔心手握兵權導致皇帝猜忌,又可以保證世世代代可以領軍,這對於勳貴這個階層而言,是一個天長地久的好處。

    否則的話,很可能就會如前朝一樣,勳貴最終都養成了廢物。

    領兵無能,文官若是領兵,勳貴就只剩下侵佔土地、生生孩子、代皇帝主持恩榮宴之類的屁事了。

    最後只能落得成為朝堂上的邊緣人。

    這是大順的第三代、第四代勳貴們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第三件事,便是軍校制度。

    大順早在荊襄之後,就廢除了武舉,改用了三舍法的營學制度,雖然這還算不上軍校,但至少超脫了蛋疼的武舉範疇。

    武舉選出來的,都是可以以一敵十的勇將,然而時代變了,悍勇無雙並沒有什麼卵用。

    營學和武德宮的三舍法,可以無縫切換成軍校,只要改變一下教材和考試比重。

    把騎馬、放槍之類的比重下降;把武經七書之類的統帥書籍,換成操典和營連戰術;把算數幾何的比重加強。

    軍校制度之下,良家子們有了更大的升職空間,可以憑藉營學的優勢,擠佔大量的軍官名額。

    因為軍校要考的東西,決定了暫時就算放開限制,其實也沒有多少良家子之外的人能考入。

    軍校制度保證了一個下限,保證了基層軍官的戰鬥力,也保證了這是一個科舉系的文官無法插手的地方。

    大順的體量,只需要一個足夠高的下限,不需要名將。

    在科舉佔據朝堂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皇權可以居中操控,使得軍官們成為皇帝最忠心的部下。

    同時讓文官保持監察的權力,又能防止武將過於跋扈。

    軍校畢業之後的軍銜制度,又可以保證軍官們的收入和榮譽,軍銜是軍銜,軍職是軍職,並不能等同。

    圍繞著這三件事的軍改,實則就是良家子、勳貴、皇帝三方,合力瓜分兵政府,徹底拿回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