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終章 九三年(十一)

    在工業革命來臨的時代,二三十年,就可以改變很多事。尤其是大順這邊用軍艦拿到了商業霸權後,對於印度,更是如此。

    其實,印度、棉花、和歷史上英國的故事,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思維實驗來思考。

    比如說,明代之前,為什麼救荒的時候,不種甘薯、地瓜?

    因為沒有。

    那麼,為什麼甘薯地瓜一出現,很快就在一些地方第一普及為救災備荒的糧食作物?

    因為產量大、節氣要求沒那麼嚴格。

    簡言之,比之前別的救荒的玩意兒都好。

    棉紡織品其實就是和這個有些類似的道理。

    要知道,早些年,英國可是呢絨紡織業第一大國。圈地運動,甚至可以說,是圍繞著呢絨紡織業展開的。

    那麼,為什麼歷史上英國為什麼早些年紡呢絨?

    因為沒有棉花。

    那為什麼棉布一出,就會發展起來?

    顯然,因為印度棉布打了個樣兒,無論是質量、舒適程度、染色水準等,都把英國的亞麻布和羊毛呢絨打的無法還手。

    所以,恰恰是因為印度的棉布質量更好、棉紡織業的生產力水平更高,一出場就驚豔歐洲,所以才會引發後續的一系列問題。

    否則的話,搓羊毛搓的好好的,有病啊,轉型去搓棉花?歷史慣性這麼大,顯然是足夠的利益,愣生生扭轉了這種歷史慣性。

    某種程度上講,在二十年前,印度和中國才是棉紡織手工業的獨一檔、頭部。剩下的,都往後西非奴隸貿易的“哀傷之布”,歷史上正是印度布。

    既然如此,那麼印度的問題,就複雜了。

    想要摧毀一國的生產能力,無非兩個辦法。

    一:有代差的物美價廉,傾銷。

    二:統治,用行政手段摧毀。

    殖民者的侵略和統治,直接導致了印度曾經繁榮的棉紡織業出口貿易的快速衰落、直至崩潰

    其實這就有繞回鴉片戰爭的問題了。

    為啥要打鴉片戰爭?

    因為英國貿易逆差。

    那麼,放開關稅,不搞鴉片貿易了,英國就順差了嗎?

    這個只能說,英國自己都不信。東印度公司的人,心裡明鏡似的。

    所以還是之前劉玉說過的那個問題,在不考慮鴉片這種反人類的罪惡的基礎上,1840年的英國,要怎樣才能對華達成貿易順差?

    答:只有更加的反人類。

    佔領都城、直接統治、復蒙古包稅制基層放開紳權、拔開黃河、炸燬運河、全面摧毀中國的農田水利設施、黃淮平原全面鹽鹼化

    通過更加反人類的統治,徹底倒退這邊的生產力。

    否則的話,1840年的英國,絕對不可能達成貿易順差。

    這裡有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生產力、生產能力,並不是一回事。

    老馬語境裡的生產力,是不包含生產關係的。

    鋼鐵說: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

    老馬說:最重要的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

    故而可以說,殖民統治的結果,就是本地生產力的倒退英國在印度做的,就是摧毀印度的水利工程,餓死印度的上億人口,摧毀印度的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

    老馬曾批評過蒲魯東,說蒲魯東先生認為,任何經濟範疇都有好壞兩個方面。他看範疇就像小資產者看歷史偉人一樣:拿破崙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但是也作了許多惡

    蒲魯東先生認為,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在一起就構成每個經濟範疇所固有的矛盾

    所以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

    這話,用在此時的大順也是一樣的。

    或許,會有人想,是不是可以把這段血腥的原始積累時期,美化一下?分出好壞,只要好的方面、不要壞的方面?

    走一條大順的、與眾不同的、不那麼黑暗血腥的殖民之路?

    只怕,顯然,是不行的。

    因為,實質上大順已經不再是個傳統帝國,而是個標準的近代帝國了。

    如果還是個傳統帝國,那麼其實無所謂。

    你雅利安人能統治印度、你蒙古人能統治印度,我大順自然也可以。

    不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調整,照舊統治,收點稅、修修水利、保持原本制度,那自然可以。

    但現在大順顯然已經不再是個傳統帝國。

    的確,劉玉當初忽悠皇帝南下的時候,是用傳統帝國的思路忽悠的。或者說,是披著傳統帝國的外衣,做成了近代帝國主義要做的事:他當時給老皇帝說的,是印度的人頭稅和畝稅。

    但顯然,現在,在印度的統治,是在為大順的資本服務。

    包括稅收,是在為摧毀印度的“明成果”,即已有的生產力而使用的一種工具。比如對印度棉布徵收的出口稅、內部通行稅、生產印花稅、內部鈔關等等;而對印度的棉紗和原棉,才儘可能採取低稅政策,甚至通過商業資本的劫奪手段,強取豪奪。

    二三十年的時間,對於大順和印度而言,都悄然發生著一場劇變。

    大順內部的棉花種植業,小農種植區基本不太行。大順的大部分地區,不管是先發地區、還是內地保護地區,實質上都在用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紗。

    同樣的。

    二三十年前,還是世界範圍內棉紡織業“亞軍”的印度,對外出口的棉布產業,已經徹底被大順逼死了。

    曾經的世界範圍內的棉紡織業亞軍,現在紡織二字,只剩下了紡,而沒有織了。

    殘酷的轉型已經經歷了一次。

    現在,顯然要經歷第二次:大順現在連印度的棉紗都不想要了,只想要印度的原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