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二零六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

    但顯然,現在看起來朝廷並沒有這個意思。實學系裡的激進派,都是些沒啥影響力的年輕人,人微言輕,因為實學派裡的老一輩爬上去了人不微言不輕的,已經成為了大順這一波擴張潮的受益者,他們當然不怎麼激進,反而被評價為和劉玉一樣混成了保守派。

    激進派年輕人居多,又沒啥權,至少在朝廷內部影響力不夠大。

    考慮到現實,那麼退而求其次,去考慮經濟利益來推動移民,也未嘗不是一個可選項。

    想到這,大順探險隊的年輕人便試著旁敲側擊地詢問了一下維倫德里。

    “前朝時候,東虜也是搞人參貂皮東珠貿易的。他們總是缺糧食。要交易糧食、烈酒、鹽巴、鐵器、絲綢、布匹等。”

    “你們如今也是搞這個貿易來賺錢的。天朝有句話,自古大河向東流,這裡倒也如此,我看這些人交易多用小舟,想來從東海岸運糧食等物到這裡,很是麻煩吧?”

    這一下子便說到了維倫德里的癢處。

    因為不只是這邊弄糧食麻煩,就是和英國開戰的時候,連路易斯堡那等海岸地方,弄糧食都費勁。

    他在這一處堡壘,基本上算得上是“鎮守一方”的羈縻衛指揮使,管轄範圍往大了說,百十萬平方公里是有的。雖然他手底下的衛所兵加起來也就幾十個人。

    他的前任科恩騎士,之前被調去了東部,組織阿卡迪亞民兵和新教徒作戰。

    兩人是繼任關係,交流很密切,故而他很清楚法國在這邊缺糧食的窘境。種地的人太少不說,而且法國本土願意來的人更少,當初路易十四想法設法弄人,也沒弄來幾個。

    而來的人,則基本又都從事運輸、私掠、毛皮、挖人參等,這玩意兒可比種地掙錢容易。

    誰也不想在苦寒之地過一輩子,何不如賺點錢,衣錦回鄉,回法國定居,豈不美哉?

    這和十三州那群人不一樣,十三州那群人當初是被迫害的新教徒,英國內部是有國教會的。而且正是因為新教徒認為國教會這群人“修”了,難以容忍諸如國教會還有教會這種“一點不符合原教旨聖經的東西、哪本聖經上說存在教會這種玩意兒”,而選擇分離跑路、以及“出埃及記”來這片應許之地的。

    法國人若是能來這裡的,肯定是天主教徒,因為新教徒、胡格諾教徒,法國政府不信任他們,壓根不讓他們來法屬美洲殖民地。是以,法國這邊的移民並沒有宗教上的歧視問題,賺錢、衣錦還鄉,依舊是主流。除非是實在賺不到錢的,那就只能老老實實在這裡種地了。

    是以,法國在這邊的軍事行動,始終面臨一個難堪的“缺糧”問題。

    除了缺糧之外,還嚴重缺乏和印第安人進行交易的商品,尤其是酒類。

    印第安人嗜酒。酒能換很多毛皮。

    而法國又面臨一個“保國內葡萄種植產業鏈”、還是“擴大朗姆酒和人參貂皮貿易”的兩難問題。

    結果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法國人選擇了保國內的葡萄酒產業。

    其實也是個加減法的選擇,的確,人參貂皮和朗姆酒產業很掙錢,但是,國內上百萬人從事葡萄種植、摘果、釀造、箍桶、運輸等,以及法國這幾年正勐發勞役修公路,公路也靠著國內的葡萄酒產業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