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七七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

    年輕人嘛,尤其是年輕的國王,總是雄心壯志,總覺得自己能幹點事,折騰一番。

    很多道理,他都懂,他也讀過《君主論》。

    任何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一般情況都會拒絕承認自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甚至還會專門出本諸如《反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書。

    喬治三世雖不至於這麼精通,但他也知道馬基雅維利的幾條基本原則。

    其一:軍隊和法律是權力的基礎。沒有軍權,放屁都不響。

    其二:君主應當大權獨攬,注重實力,精通軍事。

    其三:君主要拉百姓反貴族,從而拿權(要考慮時代,取其骨,要考慮馬基雅維利說的貴族,在政治上是什麼生態位)。

    其四:君主不應受任何道德準則的束縛,只需考慮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內懷奸詐,亦可效法狐狸與獅子,詭詐殘忍均可兼施。

    正因為這幾條原則他懂,所以,喬治三世對於利物浦的混亂,認為這是自己的機遇,如果處理好的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他的祖先,還有英國的歷史,倒是也有歷史可以依照。

    但是,很多歷史經驗他是沒辦法學的。

    比如他爺爺喬治二世,真能拿到軍權和軍事貴族支持、從而讓兒子坎伯蘭公爵開始推軍改,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自己上戰馬,去歐洲,在哥廷根和法國幹了一仗,拿到了軍中威望,這才有了後續的坎伯蘭公爵的軍改。

    國王想拿權。

    要麼親征,上馬帶隊打贏。

    要麼,最起碼要提供戰略指導。

    否則的話,軍中沒威望,很多事就不好辦。

    之前荷蘭政變前,奧蘭治的威廉,不也是試圖在軍中打出來威望嘛。只可惜雞胸加氣喘,壓根不能上戰場,最後大順稍微鼓搗了一下,直接就被政變推翻了。

    但顯然,這一點,喬治三世學不了。

    因為很顯然的一點,他現在又不可能帶兵去歐洲開幹。

    況且,人還是要有點批數的,此時歐洲國王圈子裡最能打的腓特烈二世,現在都被錘的奄奄一息,他不覺得自己能夠在歐洲大陸贏得威望。

    但是,利物浦、蘭開夏、曼徹斯特等地的叛亂和混亂,給了他一個機會。

    倒不是說帶兵去鎮壓,他叔叔坎伯蘭公爵去鎮壓雅各布派起義,名聲混成臭狗屎,得了個“屠夫”的名號。

    而是說,喬治三世認為,自己可以利用這場混亂,先把軍權抓到手。

    英國人都很清楚,因為海峽阻隔,陸軍,是決定政治走向的根本。

    坎伯蘭公爵的軍改,目的就是把“升遷任命”的權力,從哪些地方實力派手裡,拿到政府手中。增加常備軍的數量,降低買官制和團長所有制的規模。

    海軍的問題,不用管。海軍正常運作即可,那玩意兒不會決定倫敦的政局。

    陸軍,關鍵是陸軍,只要能趁著這場混亂,把軍權抓一抓、在議會撕開個口子允許增加常備軍數量。

    那麼,就算大贏。

    手裡有了軍權,以後有的是時間和議會這群人慢慢折騰、慢慢玩。

    至於如何利用利物浦的混亂、大順對英國的壓制、和戰爭即將失敗的現實拿到軍權、增加常備軍的數量,喬治三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三個支撐點。

    漢諾威。

    北美。

    英國本土。

    實際上,在大順參戰之後,尤其是直布羅陀陷落之後,布特勳爵就和喬治三世談過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的陛下。”

    “您是想當不列顛和北美的國王?”

    “還是想當不列顛和漢諾威的國王?”

    這個問題,猶在耳邊。

    現在,喬治三世很清楚自己該怎麼選。

    因為,漢諾威肯定守不住了。

    法國不是大順,法國有非常大的歐陸陸戰壓力,法國不會像大順一樣撒了歡一般在海上折騰。

    所以,漢諾威問題,只要法國獲勝,那肯定不會退讓。

    必定會讓英國滾蛋,讓“神羅的人決定神羅的事”,而神羅的人決定神羅的事,也就意味著法國可以當“裁判”,今兒打普魯士、明兒打奧地利,神羅要是把腦漿子打出來,法國才高興呢。

    漢諾威,在大順參戰、且攻克了直布羅陀的那一刻,聰明點的就該明白,漢諾威留不住,趕緊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