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七零章 三角貿易(中)

    因為,歷史上西非的奴隸貿易中,交換奴隸的商品比例在那擺著。

    紡織品,佔55%。

    酒類,佔18%。

    武器火藥火槍刀劍等,佔11%。

    其餘金屬製品,佔5%。

    剩餘的鏡子、梳子、傘之類的破玩意,佔了11%。

    這個比例,是總比例,當然會根據不同的地區而有所區別。

    比如狩獵象牙比較發達的塞拉利昂等地,武器的比例會上升。

    比如岡比亞等地,對酒類的需求,更傾向於葡萄酒,而非朗姆酒這和教義有關,教義問題,葡萄酒可以繞開教義,但朗姆酒就不行。

    紡織品中,主要也是棉布。歷史上一部分是印度棉布,另一部分就是那些劣質的蘭開夏的混紡棉布、以及法國59年財政部牽頭的劣質棉布。

    只需要看看這個貿易品數據,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在大順摻和了“一戰”之後,三角貿易的貿易體系就要被大幅度改變。

    武器火藥刀劍等,大順不會去搶法國人的份額。

    金屬製品……這個也不好說,很多是瑞典的鐵,鑑於外交關係和瑞典中國公司的存在,這個生意大順也沒怎麼搶。

    酒類更別提,大順不禁酒,但絕不可能從東亞運酒過來賣。

    而紡織品的55%、其餘雜貨的11%,這個接近70%的份額,大順是完全可以全部吃下的。

    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大順這邊的商人不可能販奴。

    和道德什麼的關係不是太大。

    而是大順這邊不能吃獨食。

    吃獨食,自己壟斷奴隸貿易,這還了得?幫著大順說話的買辦,就全成敵人了,這會直接促進歐洲、尤其是法國的新一輪產業自足和技術進步。

    況且,大順這邊一直有個問題,就是對於白銀黃金,只吃不拉。

    故而從單純的商業角度,大順並不希望摧毀三角貿易。

    而是,取代三角貿易中“工業品”的提供者,重寫貿易體系內重要的“生產者”。

    這就還是那個蛋疼到奇葩的問題。

    也即是,就算當年三寶公的艦隊,來到了歐洲,那也發展不起來貿易。

    因為,大明要的白銀,當時的歐洲也不多。是美洲白銀的出現,催生了世界貿易。

    三寶公的艦隊就算當時到歐洲了……來幹啥?

    來扶貧?

    用棉布、茶葉、絲綢等,換這邊的羊毛,運回去?

    同樣的,現在也是這樣的情況。

    大順把一堆棉布啥的直接運到非洲,運啥回去?非洲能拿出這麼多的白銀黃金嗎?象牙就算把整個非洲的大象牙都折了,能頂得住大順的棉布小商品的貿易額嗎?

    所以,到頭來,其實大順在費城那邊嚇唬人說要反對奴隸制,縱然從道德情感上是反對的,但實際上大順的商人們毫無興趣。

    甚至可以說,大順現在也算是三角貿易中的受益者。

    大順的出現,沒有摧毀三角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