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三五章 逼著商人賺錢(中)

    北美的茶葉按照關稅統計的正規消費,根本沒多少,可是十三州到處是喝武夷茶的人。

    當年托馬斯·萌,為東印度公司辯護,給出了一個看似可以解決的方案:轉口。賺轉口錢,這樣進口並不是壞事。

    但現在,怎麼賺?

    以前是東方人不會跑這麼遠來賣貨,現在東方人的商船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到處都是。

    其餘那些沒有東印度公司的國家,為什麼做慈善,不去直接買中國商人的中國貨,非要買轉口貨讓英國賺二道販子錢?

    瑞典東印度公司被收編合股;荷蘭東印度公司毀滅了;丹麥東印度公司這回真叫東印度公司了,因為商館被大順找茬加了重稅最後剩下特蘭奎巴,這回“印度公司”名副其實了;奧斯坦德公司已經死了;法國東印度公司連印度都丟了;葡萄牙的澳門都被收回去了……

    這種情況下,除了英國,已經沒有一國願意合力把中國商船趕回好望角了。

    以前,各國東印度公司,可以合作。比如針對奧斯坦德公司那樣,幾家合作,逼死一家,因為大家都有好處。

    如果這些東印度公司還都在,英國或許、至少理論上可以牽頭,大家合夥把中國商船趕走,咱們賺這個差價。

    現在,連理論上的可能都沒有了。

    皮特按照他所熟悉的那套殖民貿易理論,知道當初擺在大順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要麼在家。

    要麼越過印度、非洲,跑到歐洲來。

    沒有中間選項。

    可偏偏,愣是靠著歐洲的亂局、荷蘭的國情、瑞典的走私,把非常難的那一步邁出去了。

    現在看著那些諷刺他的文章上的設想,比如在下南洋時英國就該全面投中什麼的,似乎那真是唯一一條可以避免現在這種局面的路。

    但,不管過去是因為國情、內鬥、專營得益者等等原因,沒做成就是沒做成,現在沒機會了,以後也沒機會了。

    之前遮罩的迷霧,在這一刻已經去除了許多。

    格倫維爾希望讓皮特把關稅問題提出來,把媾和停戰問題提出來,希望保住家族同盟的利益。

    但皮特……是有自己的尊嚴的。

    他知道自己有兒子,還有後人,還有家族。

    但他更知道,如果自己提出關稅問題,那麼自己死後的名聲,一定會差到極點。

    或許,此時看起來,這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能讓絕大多數能發出聲音的人滿意,似乎吃虧的、且能發出聲音來的,只有已經半殘的東印度公司。

    但將來呢?

    托馬斯·萌為東印度公司辯護的一個預設前提,是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好望角以東的貿易壟斷權。

    不只是英國的,而且還要擊敗荷蘭、法國、奧地利、葡萄牙……

    在這個前提下,進口可以做轉口貿易。

    可,這不就是諷刺他的文章裡說的,在下南洋後投中的策略嗎?

    如果考慮到托馬斯·萌的東印度公司董事的身份,就不應該被他當初的經濟學所迷惑,因為他的身份裡的預設前提就是東印度公司壟斷好望角以東的貿易品航運。

    但多數人並不會去思考這個隱藏的前提條件。

    所以,此時很多人覺得,這樣挺好的。

    但皮特知道,這樣不好。

    即便現在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內看著還不錯。

    國債也能還清了、貿易額也發展了、更多的人發財了。

    可是,東印度公司發財的本質是什麼?是把平民手裡的白銀,吸到了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手裡,他們創造了什麼財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