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零二章 死與復仇(二)

    “如果沒有,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麼訓練有素的、專業的、甚至明顯是為了應對堡壘的優秀擲彈兵?”

    “他們當然訓練有素,但是我們的步兵也一樣訓練有素、法國的憲兵騎士也一樣訓練有素、奧地利的驃騎兵一樣訓練有素,腓特烈的斜陣步兵同樣訓練有素……我要說的是,為什麼他們訓練有素的方向,是堡壘戰、壕溝戰?”

    “訓練,是有針對性的。”

    “我們在卡塔赫納的遠征,是失敗的、而且淪為笑柄的,所以我們開始組建自己的常備軍、開始設置海軍後勤部門。”

    “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卡塔赫納遠征是失敗的,但法國人、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能否比我們做的更好?顯然不能。”

    “那麼,這樣一個在三十年前,他們甚至放任荷蘭人佔據東南亞的、根本不存在一支遠洋海軍的帝國,為什麼在三十年後的遠征中,沒有出現卡塔赫納遠征那樣的悲劇?是法國人教的嗎?可是,法國人自己都不可能做的比卡塔赫納遠征好,甚至可以說他們的遠征後勤更是一個笑話。”

    “這和一個常年與韃靼人作戰的帝國,為什麼會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堡壘戰壕溝戰常備團,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這種更高角度去看到問題的思路,讓那些年輕的軍官們都沉默了。

    他們看得出,大順軍隊訓練有素。

    他們或許會去考慮,為什麼大順的軍隊訓練有素。

    但是,約翰·莫當特的問題,是“為什麼大順軍隊訓練有素的方向,是這個方向?”

    “為什麼一支海軍實力、海軍傳統都遠不如英國的海軍,甚至至今為止可能戰列艦總數也不如的海軍,第一次遠征,竟能跨越大半個地球,而完全避免了卡塔赫納遠征的後勤問題?”

    這背後,其實指向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答案。

    即:從一開始,中國人就在謀劃參與這場戰爭。

    知道戰爭爆發,那不需要什麼經天緯地之能。

    《亞琛條約》簽訂的那一天,很多人都清楚,這只是一場短暫的、雙方都精疲力竭的停戰。

    圍繞著下一場戰爭,整個歐洲都在縱橫捭闔、外交革命、拉攏盟友。

    可怕的,不是中國人知道會發生戰爭。

    可怕的是,中國人一直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而英國的政治家們,議會中真正掌控權力的那些人,在考慮他們的外交和戰略的時候,從未考慮過中國可能參戰。

    事情走到這一步,已然是昭然若揭了。

    一個龐大的、主要軍事壓力都是韃靼人的帝國,為什麼要組建特化到極致的“堡壘擲彈兵”?韃靼人有什麼高超的築城技術,需要帝國專門組建這樣昂貴的擲彈兵?

    常備軍,尤其是訓練有素的擲彈兵,要花多少錢,作為“團長所有制”和“買官制”盛行的英國軍官圈子,不可能不清楚。

    歐洲人無法想象,一個傳說中擁有六十萬到一百萬常備軍的帝國,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地訓練一支堡壘特化的團隊?能拉出來六十萬常備軍的國家,為什麼要去打稜堡?分出來五千兵看住就是,或者集中炮兵轟擊就是,大軍團依舊可以機動決戰。一個能拉到歐洲幾十艘戰列艦、幾十艘巡航艦的帝國陸軍,會缺大炮?

    這是歐洲戰爭給他們的經驗,用歐洲戰爭的經驗,套用在東方,自然會得出可怕的結論。

    同時,為一場不論規模和投送距離,都遠超卡塔赫納遠征、且處理的比卡塔赫納遠征更完美的跨大洋投送,需要提前準備多久,經歷過卡塔赫納恥辱的英軍軍官圈子,也不可能毫無感觸。

    如果只是為了印度,根本說不通。

    法國有精銳的憲兵騎士、有龐大的炮兵,這才是一個大陸國家應該選擇的建軍模式,而不會去特化這種超大規模的堡壘擲彈兵。

    在印度,大順擁有絕對的海軍優勢,只要按照一個標準的大陸軍國家的建軍模式——精銳騎兵、體系炮兵、正常的抗線步兵,就可以攻下印度的任何堡壘。法國人只是靠多出來的炮兵和毛里求斯艦隊的支援,就能傷亡不超過個位數攻下馬德拉斯,大順當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