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七十一章 鑽石灣屠殺(六)

    而杜鋒,則很聰明地將這個命令,用他的方式傳達到基層:

    因為,英國人是奔著印度來發財的,這年月的識字階層,在英國也最起碼得是神學院或者大學畢業。

    而大部分公司員工,都是十四五歲就跟著出海,來這邊搏一搏,發財的。他們只能是普通員工,最多也就是個公司會計之類。

    樞密院要甄別後秘密處決的人,如果存在,那麼一定是軍官、至少是有身份的人。否則,他們就不可能精通英語、拉丁語、烏爾都語、波斯語等等。就像是在朝鮮國、日本國,找出來一些懂漢語、能看四書五經的,肯定都是識字階層,最起碼也得是武士級別。

    所以,杜鋒很巧妙地把樞密院的這個命令,轉化為了戰場的屠殺和搶劫,即一句簡單的戰利品歸私。

    因為,那些奔著搶劫去的士兵,肯定會重點“照顧”那些軍官、有身份的、衣著不同的人。

    一個穿著破衣服的孟加拉步兵,和一個衣著華麗帶著軍官帽很可能身上有懷錶的英國軍官,如果只能殺一個並且把他身上的東西作為戰利品,那麼騎兵會選哪一個殺?

    顯然,杜鋒的這個命令,是非常有效的。

    他很聰明地將樞密院的命令,轉化為底層士兵完全聽得懂並且便於執行的命令。

    於是,那些會武藝的偵騎們,在混亂的戰場上,憑藉著比正規騎兵和方陣步兵們更為靈敏的搶劫嗅覺,將混亂的戰場作為他們的獵場,開始了獵殺。

    幾個偵騎小隊,都靠著嗅覺,鎖定了圍在賈法爾身邊的一群人。他們可以嗅到他們身上那濃烈的金銀珠寶的氣味兒,並且決定想要獵狗一樣死死咬住他們,不管白天黑夜。

    此時的賈法爾,知道自己敗局已定。

    不過他沒有後悔自己當初選擇背叛,因為莫臥兒帝國基本解體之後的歷史和現實告訴他,在這個藩鎮割據的時代,手裡把握著孟加拉全部騎兵精銳的他,要麼自己成為節度使、要麼全家死絕被新節度使殺光。

    這是藩鎮割據時代的法則。

    甚至他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個“印奸”,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藉助了英國人的力量,要不是中國人帶著西拉傑打回來,他都準備先動手把英國人趕走了……

    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他沒有如歷史上那般被英國人徹底把脊樑骨打斷,於是還可以自己安慰自己、欺騙自己、說自己只是被逼無奈、曲線救孟加拉云云。

    大順的出兵,導致他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而已……至少,此時的他,內心是這麼為自己開脫的。

    所以,他真的很恨大順,而不是恨導致了這一切的英國人。因為大順不止毀滅了他的權力,還把他洗白的機會給徹底毀了。

    賈法爾的身邊,幾名一直跟隨著他的英國人,在那一直大聲叫喊。

    “節度使大人!撤退吧!渡過恆河,捲土重來未可知。我們還有機會,不要猶豫了!”

    英國人這些話裡的心思,賈法爾心知肚明。現在,這些英國人只能和自己站在一起了,並且只有自己和他們合力,退回自己的基本盤,才有可能延緩滅亡。

    他看了看身邊那個叫沃倫·黑斯廷斯的英國公司的高級僱員、東印度公司駐孟加拉節度使宮廷的首席代表。

    或許是絕望的瘋狂,賈法爾忽然笑了起來,嘲諷道:“黑斯廷斯,你之前不應該學烏爾都語、梵文、拼命瞭解我們的歷史。你應該先學中國人的語言,去了解他們的歷史,猜測他們的舉動。”

    “一塊肥美的羊肉,旁邊有兩頭獅子。在沒有趕走另一頭獅子之前,你們這頭獅子就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羊肉該如何烹飪才好吃上,並且一直在心裡默唸,另一頭獅子不會看上這塊羊肉……”

    “你們不配享用這塊肥美的羊肉。”

    被嘲諷的黑斯廷斯,就是大順這邊樞密院命令中要甄別處決的典型。

    大順樞密院的命令,顯然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那種。

    因為大順很清楚,統治印度的難點,不在於大順和印度之間的問題,而是大順和歐洲之間的問題。

    英國人瞭解印度嗎?

    不瞭解。至少此時不瞭解。

    就像是英國人不瞭解中國一樣。

    大順要把任何可能招致歐洲人瞭解印度的文化交流載體,也就是樞密院屠殺令裡的“識字階層”,全部殺掉。

    要讓歐洲再度陷入……像是伏爾泰瞭解中國那樣的瞭解印度的狀態。

    人們總會未雨綢繆與自己經歷過、或者自己做過的一些事。

    比如大順,在之前,就真的摻和了歐洲的政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歐洲的政變。

    所以,大順很清楚,外部勢力要摻和的前提,就得是瞭解對方。不瞭解的話,按照自己的政治規則去理解別國,會鬧出很多笑話。

    故而,大順的樞密院為了防止日後外部勢力摻和印度、聯絡印度威脅大順的統治,至少現在看來,關鍵不是印度自己,而是要把歐洲那一批實踐過的、真正見過印度的、瞭解印度的識字階層,殺光。

    只要把他們殺光,那麼歐洲對於印度的瞭解,就會再度陷入那種彷彿瞭解中國一樣的狀態。

    也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印度的征服轉化為單純的大順和印度的問題,而不是大順和歐洲的問題。

    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階層、社會狀況,僅僅靠書本是不夠的。

    況且,現在還沒有書本。

    只有真正實踐過、生活過的人,才能弄清楚。也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明白,該怎麼用四兩撥千斤的力量,用最小的投入,製造最大的麻煩,使得大順的統治和征服受挫。

    而現在,可以確定,真正對印度有所瞭解的英國人,英國國內是沒有的,都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