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五十一章 開戰(九)

    這是個系統性的問題。

    只要先把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瓦解,那麼大順在印度的統治才會順利,因為各國都無力也無組織起來的資本在印度給大順搗亂。

    而印度的王公貴族,也就完不成任何形成的“以夷制夷”的策略。

    比如印度王公,大順毛也不買,棉布不買、麻繩不買、絲綢不買、陶器不買;而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商人,則棉布也買、絲綢也買……只要還有不當買辦的選擇,就難免有幾個人站出來試圖靠出口關稅和控制出口而獲得財政收入。

    原本的東西方貿易,東方,指的是印度、波斯、南洋、摩鹿加群島、中國、日本。

    日後的東西方貿易,東方,是也只能是大順自己。

    既然做為生產商,大順想要吃獨食,且壟斷“東方貿易品”的概念。那麼,就必須要嚴防其餘的“生產商”和歐洲商業資本的勾兌。

    和英國,正常談判是沒有用的,談判談不死英國的海軍艦隊,所以要打。

    和法國,那就需要和法國真正合作,讓法國做個表率,先解散東印度公司,並且適當放開法國的進口關稅。

    不是說法國不能收關稅。

    大順非常歡迎法國收關稅,而且非常歡迎法國政府直接控制關稅。

    但前提是,法國要廢除那些亂七八糟的行政命令,比如棉布問題、瓷器問題等等。

    正常關稅,可以讓法國收10%、15%,這都沒有問題,也算是大順為法國這個盟友在戰後的財政還款危機裡,做一點盟友的貢獻和幫助。

    劉鈺不喜歡對外政策追求零進口關稅,尤其是鞭長莫及的歐洲。

    零關稅,大順只有一個利益集團的支持,那就是各國的買辦商人。

    5%的關稅,大順在歐洲各國的朝堂中,其貿易政策,譭譽參半。

    而若10%的關稅,大順將在法國的宮廷中,找到強勁而有力的盟友,比如因為財政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法國國王。

    法國的印度公司,其成分相當的複雜,而且牽扯到太多法國人的利益。

    伏爾泰就在法國東印度公司裡面擁有股份,並且在法國,被認為是“除了土地之外最佳的投資”。

    這當然不是法國單純在印度的利益,而是涉及到之前約翰·勞的改革。

    密西西比泡沫中,約翰·勞組建的新印度公司,實際上是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法國塞內加爾公司、法國印度公司、法國中國公司這些公司捏在一起的。

    後續雖然因為泡沫爆炸而拆分了,但是公司本身的業務又是覆蓋重疊的。這裡面又涉及到法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即殖民地只允許法國商人賣貨,依靠壟斷獲得高額利潤,從而維持公司的收益。

    比如去往塞內加爾的商人,買賣奴隸是一個方向。而往塞內加爾去的商人肯定是公司商人,但賣得貨,是法國貨、中國貨、還是印度貨,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