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三十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

    “父皇嘗言,凡事有利有弊。國公以為,若此路通,於社稷蒼生,幾利?幾弊?”

    有些話,太子覺得沒必要向劉鈺轉述。而且皇帝和他私下裡說的一些東西,最好也不要外傳。

    但太子也不認為劉鈺就不明白, 估摸著朝中能明白這些事的人裡,知道的不說也知道、不懂的說了也未必懂。

    關於對統治、鎮壓的影響,太子只覺眼前這人肯定是懂的。既懂,那就大可不必談。

    劉鈺皺著眉琢磨了一下這個問題,想了想,回道:“殿下如此問……若真要說利弊……”

    “除卻賑濟、運兵、救荒等作用外, 著實不好說。”

    “但只看賑濟、運兵、救荒等作用,其利便足以修這條路了。”

    “而要說興工商等,這個……嗯,有利開礦。除此之外,便不好說。”

    他倒不是想要避開不談“松蘇先發區的貨物湧入對內地傳統小農經濟之影響”的話題。

    主要是這件事是真的不好說。

    工商業這東西,其實就是那麼回事。成本低,原材料便宜,就有競爭力。

    大順的傳統紡織業,織,極其頑強。

    配合著大順的印度戰略,這就會造成一種特別有趣的局面。

    真要是把鐵路修起來,從印度運棉花,運棉紗,再沿著鐵路售賣,基本上能把大順原本的棉花種植業徹底消滅掉。

    如果一切不正常,海運沒有那麼早興起, 以及大順的松蘇地區沒有完成先發的話, 要是這條鐵路在這種情況下修起來,倒是真有可能早就沿線一些城市的工商業發展和轉型。

    比如說河北地區, 完全可以種棉花,織布,往內蒙、關東等地去售賣。這當然會形成一個不小的產業鏈,不說能富裕很多人,但是至少三五個縣的工商業勃勃生機,是沒啥問題的。

    但現在的情況,那就不好說了。

    東北的棉布市場,是松蘇的自留地,河北現在就算開始種棉花,也爭不過鬆蘇。

    蒙古地區,也差不多,棉布之類走天津、至京城,再到張家口。

    所以河北地區想要發展棉紡織業,基本是沒戲了。

    畢竟修這條路的前提,就是大順奪取了印度。而奪取了印度,意味著劉鈺會想方設法把印度原材料化。

    印度的棉花產出,棉紗產出,是攏在松蘇資本集團的手裡的。

    當然大順的情況非常的特殊,賣布, 基本上賣不太動。

    因為小農經濟條件下, 農村婦女的閒暇勞動力時間, 幾乎可以算作是“免費”的。

    理論上,只要花比布便宜一點,那就肯定琢磨著買棉花自己織布,哪怕只便宜一點點。因為勞動力不值錢,閒著也不可能增加產出,所以哪怕只有微薄之利,她們也會盡量選擇買棉花、買棉紗,不到萬不得已不太可能去買布。

    松蘇地區先發一步,又把控著原材料,加之這些年一直牢牢把握著東北和蒙古這兩個市場的自留地。

    故而這種情況下,劉鈺對河北地區能發展出來紡織業,感覺比較難。

    再往下的河南……經濟作物的話,其實也就還好。種點芝麻、種點黃豆什麼的,差不多能賣出去。

    過了黃河,若真到漢口,江漢地區,這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