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八一九章 鄉約村社(四)

    除了這些比較籠統的東西,趙立本的二弟,也對“孩子上學”這件事,相當不滿。

    顏李學派抓著鄉社的行政權,堅決執行八歲入小學的理念。

    但入學,也就意味著需要有教育開支。

    教育開支,這錢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還是得靠鄉社的百姓出錢,維繫鄉學的運轉。

    本來吧,讀書、科舉、為官、光宗耀祖,這也算是中華家庭的普遍認知。

    但問題就出在村社裡掌管行政權、貫徹教育理念的,是顏李學派的這群人。

    按照他們的理念教下去,搞出來的,就是讓鄉社的百姓普遍覺得,讀書無用。

    讀書是為了啥?

    學習是為了啥?

    這又和顏李學派的“真儒”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顏李學派的這群人,幾個在底層的,要說科舉的水平,倒是真有。

    像李塨這樣的,二十歲家裡窮的就沒辦法繼續脫產學習了,便去學醫,賣藥。一邊當醫生,一邊看書學習、些文章狂噴宋儒,順帶著三十歲的時候去參加了個鄉試還能中個舉人。

    顏元在漳南書院搞分齋教育改革的時候,也想過,真要是全搞分齋教育,入學人數肯定銳減。考科舉沒卵用,上個毛的書院啊?所以即便搞了分齋教育,也還是專門分出來了個帖括齋,也算是像現實妥協。

    帖括齋,就是教“八股滿分作文寫作技巧”、“三年秀才、五年中舉”之類東西的。

    他們學派裡有應試技巧的人,其實不少。在鄉學裡,搞這種專業的考試教育吧,其實也不是沒人能教。

    別的不說,一邊學醫,一邊賣藥,一邊順便還能中個舉的人,弄一套類似的“三年秀才、五年中舉”之類的考公技巧什麼的,肯定是沒問題的。

    但是,李塨的思想吧,用後世的話來講,就是三十多歲了可能還有點“中二”。

    他考舉人,是為了證明“我可以,但我不屑”。

    考完之後,因為他反對科舉,所以他中舉之後,就拒絕繼續往上考了。

    而且,其學派的想法,也真是有點……過於理想化。

    要麼,朝廷進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普及小學教育,用類似王安石的三舍法,搞學校教育,培養合格的、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種田的士。

    要麼,拒絕參加科舉選拔。

    某種程度上講,雖然他們學派固然有些“太刻苦、類墨者、以苦為樂”的古怪風氣導致學派湮滅;也固然他們學派自己的哲學構建無法閉合;但也和他們學派對科舉的態度、以及分齋教育與科舉取士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息息相關。

    讀書是為了啥啊?

    不是為了做官,誰他媽十年寒窗苦啊?

    結果你整些分齋教育。

    要聊存孔緒,勵習行,脫去鄉愿、禪宗、訓詁、帖括之套;恭體天心,學經濟,斡旋人才、政事、道統、氣數之機。

    甚至連騎馬、射箭、武術、刀法這樣的學科,還佔了一旬之內一天的時間。科舉又不考,人家這些時間都忙著讀經書了,你去鍛鍊身體,野蠻體魄,這不扯犢子嗎?

    怎麼和人家專業學經書的競爭?

    這事吧,要不是劉鈺忽然出現,其實以大順的環境,顏李學派的教學理念,倒還是能吸引一些人的。

    當初李塨三十歲的時候,才見到了“龍尾車”,也就是“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機”,還專門花時間去學了三四年的這玩意兒和測天法之類的東西。

    包括原本歷史上因為私藏禁書惹了大禍的劉湘奎,也都是開始嘗試把“分齋學問”中,加入西方傳來的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