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

    科學院倒是搞出一些鐵軌車,但那玩意兒皇帝去看了,也就還只是個玩物,要到真正變成“不需要水的大運河”,皇帝懷疑自己都未必能夠看到那一天。

    一旦走向大海,便退無可退。

    帝國在慢慢滑向一條之前的二十餘史無史可鑑的路上。

    一時間,皇帝很是理解了劉鈺為什麼對錢銀兌換那麼緊張的原因,那種不知未來的莫名恐懼、無法預測、無法用過去的經驗或者推理的理性去推斷的事物,總是叫人慌的。

    溫水煮青蛙一樣的變化,又伴隨著必須重視海軍,引發了更多的新問題。

    海軍,就需要一群新學軍官。讀十三經的當不了海軍,經緯度都算不明白,怎麼當海軍軍官?

    哪怕皇帝已經意識到了,許多地方的新學學生,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他們無法科舉,但他們還有學問——可現在帝國已經被逼到不得不重視海軍和貿易這一步了,又不可能取締新學,只能任其“氾濫”。

    的確不能科舉,那會天下震動。

    然而也得給這些人找些事做。

    可是幹什麼呢?

    皇帝的目光又重新挪向了蘇北淮南地區,也就是劉鈺準備殺許多人的地方。

    一旦靠這種引蛇出洞的手段,將當地劣紳屠戮乾淨,朝廷是不是可以學一下秦時制度,選拔新學學生,讓他們作為小吏,填補鄉紳被屠戮一空的淮南蘇北?

    一來一旦新淮河修好,必須要有人承擔原本鄉紳的位置——修黃河,國家出錢,那維護當地的水渠呢?肯定需要有人來組織。

    二來新學學生裡,一流的進科學院,次一等的入海軍,再次一等的做商貿職員,可這些仍舊無法給優秀的人才上升空間。南洋是一個方向,淮南亦可為一個容納的水池。

    三就是收稅問題了。

    十稅一甚至八稅一,在土地分給小農、取締了那些地方攤派之後,百姓依舊是負擔的起的。朝廷也需要一個高效的稅收體制,來維繫運轉。

    靠收上來的稅,給那些新學學生做薪水,朝廷依舊還是賺的。

    除了這三點之外,還有另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統治深入到縣以下,也就意味著要管很多的事。

    統治統治,只管收稅,那不叫統治。

    這不是皇帝愛民如子,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高利貸也是貸,最起碼是貸。

    一方面,把鄉紳一掃而空。

    另一方面,朝廷若又不完全承擔起鄉紳在鄉間的一些身份,鄉村很快就會混亂。

    最簡單的例子,荒年放貸。

    小農是很脆弱的,萬一哪年有災、萬一哪年有水、萬一哪年失火了房子燒了……

    甚至萬一爹媽死了,總得買個棺材、吹個響器吧?這不都需要急錢。

    既是準備用毒計將淮南劣紳一掃而空,最簡單的鄉紳所承擔的放貸的身份,朝廷要不要承擔?

    承擔,那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前前前朝的例子擺在那,問題多多。商人、鄉紳,可以讓還不起貸的賣媳婦、賣女兒,朝廷能這麼幹?

    不放青苗貸,小農如此之脆弱,萬一出點什麼災情,鄉紳又被一掃而空,這些百姓又該怎麼辦?

    小農積累的那點東西,也就夠每年吃的。稍微遇到點災情,就扛不住。鄉紳固然可惡,但鄉紳也確實承擔了一些朝廷管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