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

    也就是1858年,二鴉期間,本來英國的對華貿易,之前已經被拍腦袋政策拍到了140萬英鎊了。

    忽然間,58年的時候,東西好賣了。

    東印度公司這邊也是一臉懵逼,內部專業人士走訪之後,得出了結論是“因為中國百姓用銅錢,而銅錢價值忽然增高,這種貿易增量恐怕很難持續”。

    類似於他們這邊原本1兩銀子的貨,由原來的1800銅錢,變成了1400銅錢,相對來說降價了,所以好賣了……因為他們不收銅錢,而百姓卻使用銅錢,況且一般貨也不可能賣一兩銀子,都是二道販子用銅錢計價。

    劉鈺認為銅錢才是大順的“本幣”,而白銀是“外幣”,因為民間百姓平日裡肯定是用銅錢的,國內市場得以百姓用啥來算。

    可問題是58年,世界金銀礦確實開始大規模增加,那也不可能反應這麼迅速,甚至直接影響到了鄉村?這反應速度簡直堪比通訊普及之後的期貨了吧?明顯不對。

    然而想破頭,也想不通問題到底出在哪。

    能用道理解釋的、非玄學的東西,劉鈺不怕。

    不管是英國忽悠的自由貿易,亦或者什麼輝格史學忽悠的英國特色傳統造就了英國的偉大等等,這些東西拋開那些宗教一樣的扯淡解釋,拿出數據來一看就能看明白。

    偏偏這個銅錢和白銀的兌換,跟玄學似的。

    劉鈺也是真的怕,伴隨著對外貿易增加,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就炸了,因為完全無法預測,哪怕後世的諸多解釋也根本講不通。

    這要是炸了,可是要炸出大事的:要是錢銀從800,漲到2500,再暴降到1000,民間必然要出大事的。

    別的事,他能解釋明白的,可以和皇帝說清楚。

    這種事解釋不明白,真出事了,他連道理都講不明白,皇帝也只能選擇士大夫的道理,指不定就要出么蛾子。

    統一成白銀,雖然受到外部貿易的影響更大了。

    但至少減少了變量,簡化了公式,有什麼問題都是可以在大方向解決和預測的。

    現在這種銅銀並存狀態,簡直測不準,純粹混沌。

    科學解釋不了的地方,玄學就會氾濫,臆想出的結論又無法反駁,那就不好辦。

    皇帝見劉鈺對這件事如此鄭重,也知道劉鈺這些年已然很少在事情上這麼鄭重了,考慮了片刻後道:“鑄錢改革,非是小事。況且若兌白銀,朝廷真有那麼多白銀嗎?”

    “百姓慣用銅錢,驟變紙鈔,無異移風易俗。況且,又該怎麼推行?”

    “直接兌換?若定價低了,必無人肯換;定價高了,必有奸商於各處收錢,乃至百姓缺錢用。”

    “愛卿以為,在蘇南試行,有問題嗎?”

    劉鈺對此倒是信心十足,搖頭道:“若在蘇南試行,定無問題。但此事最好還是多幾處推行,朝廷也未必兌銀,存銅亦可。蘇南情況特殊,若只蘇南試行,意義不大。”

    蘇南有蘇南的特殊性,商品經濟伴隨著松江府作為貿易中心而快速發展。

    南洋米大量湧入,小額貸使得一些人嘗試種桑賣絲,或者種其餘的經濟作物。沒有了漕米的壓力,商品經濟發展,以及試行的畝稅改革,都使得在蘇南地區推廣紙幣非常簡單。

    但現在要面臨的問題,是兩淮。

    既要治水,必然會有大量的白銀湧入兩淮,朝廷的官方用錢是白銀、撥款也是白銀。

    而且兩淮地區因為運河變動,原本舊經濟支持解體,這種地方才是最需要穩定貨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