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

    同時,因為巴達維亞的特殊政治地位,又使得所有交易都必須要在巴達維亞中轉。

    船要先來巴達維亞,配貨分裝之後去印度,換了棉布之類,再來巴達維亞分配,發送到各個地區。

    有時候又不得不考慮貨幣不足的問題,不得已減少貨物供給。

    減少貨物供給、又保持壟斷,那麼顯然,必然會導致走私橫行——西班牙給荷蘭人上過好幾次課了,自己貨不足還非要壟斷,這不是找著被走私嗎?

    現在大順這邊接了荷蘭人的盤,至少在貨源這個問題上,杜絕了荷蘭面臨的問題。

    在貨源提供上,大順這邊是絕對自信的。

    甚至連中國短板的鐘表業,歷史上英國人都感嘆過,往中國賣了二十年的高價鐘錶和八音盒,結果就是二十年後伯明翰的發條工匠因為二十年的外貿興盛而多收徒工,然後二十年後集體失業。

    再一個,巴達維亞對大順來說,一文不值。那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首都”,但對大順來說,馬六甲意義更大,巴達維亞毫無特殊性。

    於是,大順的貨船,是在松江府直接配貨,配貨之後直接拉到南洋的各個城市、島嶼。

    白銀資本充足,同時又依靠紙幣、依靠手工業品的絕對優勢地位,建立起了紙幣信用。

    拉去、賣貨、收錢;買香料,給錢。

    不需要買辦在其中加一層價,也不需要買辦來週轉白銀,直接採取貨棧模式:公司自己建貨棧,收貨、賣貨都在貨棧。

    這一點也是大順資本與荷蘭資本之間的差別。

    荷蘭的利息太低了,使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本規模一直不大,缺錢就發債券;大順的利息太高了,使得西洋貿易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股本規模就比荷蘭那邊大得多,因為註定沒法借錢,只能靠股本和利潤積累,流動資金反倒更充裕。

    大順這邊,也確實不需要面臨荷蘭的“白銀緊缺”情況。

    大順的貿易是真不知道怎麼才能搞出來逆差,海商們也不想這樣——這對海商來說甚至不是一件好事,去歐洲裝滿貨、回來的時候除了白銀基本空著船,這一來一回是一買一賣,還是隻賣不賣,利潤區別可就大了,問題是海商們想了半天不知道回來的時候帶啥——但反過來的好處就是大順不需要搞那種麻煩的以物易物的交易,直接用錢做中間媒介,而不是買辦階層做中間媒介。

    單單是這一點,南洋這邊的利潤,大順就比荷蘭高出不少。

    印度、波斯方面的利潤,還要“感謝”荷蘭人這幾年打開的胡椒市場。

    劉鈺一直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十七人委員會,也就是趕上了時代的風口,豬都能上天的時代。

    就決策能力而言,但凡有點決策能力,也不至於導致巴達維亞甘蔗園無序擴張導致的華人反抗。

    胡椒問題也是這樣。

    第二次英荷戰爭,因為航線被掐,導致歐洲市場的胡椒供小於求,價格暴漲到1.1弗洛林一斤。

    十七人委員會一看,這價格不得賺飛了呀?

    於是下令巴達維亞,使勁兒囤胡椒。

    他就根本沒琢磨琢磨,為什麼胡椒價格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會暴漲。

    如果說,頭一次這樣也還能理解。

    實際上第一次英荷戰爭的時候,就出過類似的事,也是戰爭導致胡椒供小於求,價格激增,然後暴跌。

    就算是條狗,第一次搖搖鈴給口飯吃、第二次再搖搖鈴給口飯吃,第三次搖搖鈴狗也該知道鈴聲和飯有某種聯繫了吧?

    能把這種聯繫總結成規律,並且說得通,就是科學。

    十七人紳士團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

    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之後,讓巴達維亞那邊可勁兒囤胡椒,可勁兒收。

    在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的那幾年,一度每年往歐洲運1000萬斤胡椒。

    然後還不收手,繼續擴大收購量,終於導致了1680年胡椒價格跌到了歷史最低點,由高峰時候的1.1,降到了最低點的0.19,這已經不是腰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