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

    無論如何,這海軍還是要繼續建的。

    馬六甲,當為山海關。而印度,當為東北地,隔絕羅剎與山海關。此事終是要做的。

    既如此,他想“倒逼”朝廷繼續維持造艦,以確保南洋漕米,倒也沒什麼問題,反正也要做。

    這既沒了問題,剩餘種種,倒確實是良策,大為有利。

    一石三鳥,一舉多得。

    “愛卿所言,確實耳目一新。”

    “朕算一下。若養三十萬廂軍,月餉二兩,加上吃飯……愛卿的要求又高,不但要求吃飯,還要求吃飽。這一年就得500萬兩白銀。”

    “每年再多支出500萬兩,而且還是年年如此。”

    “這筆錢,以前是不走戶政府的。當地地方官攤派和力役就能解決。但現在走戶政府了,就得朝廷花錢。”

    “戶政府的攤子越鋪越大,進項卻沒加多少。只怕戶政府不會同意。若由朕內帑出,終究不是這麼回事,還需制度化。”

    既說制度化,那就是說錢要走戶政府走國庫太倉。

    而走戶政府國庫太倉,有天下內外之分,這錢就還得從天朝內弄。

    皇帝也是在詢問劉鈺對廖寒輝提出的“淮河加稅”問題的看法。

    劉鈺本就對此不是十分熱衷,他覺得不改變所有權這個根本問題,就是修修補補。

    而且徵稅成本在那擺著,皇帝要徵收倒是有手段:一大堆新學學生、手裡還有武德宮良家子,以足夠的人才儲備空降兩淮,清查田畝、安插足夠的基層稅吏,進行控制。

    長期肯定也會發生“新學生墮落”問題,短期倒是確實能做到一個看似矛盾的巨大成果——加稅的同時,減輕百姓負擔。

    這些東西,皇帝深諳平衡之法,自然不可能想不到。

    於是劉鈺便道:“戶政府的事,陛下宜與朝廷合議。但淮河尚未治理之前,加稅之事本就不可能,蠲免還差不多。臣以為,這錢,三五年內,還是內帑出為宜。天下非只兩淮。戶政府的錢,不可見底。”

    “西南改土歸流、西北移民,此二項,非臣所擅手段能做的。民間資本不可能往這邊投錢的,商人趨利,西南西北事,還是要靠朝廷推動。”

    “臣所擅者,也只有鯨海南洋,此等可以商人取利之處。”

    “至於說一年多出五百萬兩,算不算冗兵之政……臣以為,有事做,就不是冗兵。”

    “淮若能治,除大江大河之外,還有何處治不得?這倒是與海軍異曲同工。”

    “若不用,便是冗兵。若用,便不是。”

    皇帝嗯了一聲,心道海軍是不是冗兵,朕心裡是有數的。日後真要是得了南洋身毒之利,料想太子也未必愚鈍至斯,這你倒不用擔心過甚。

    思慮一陣後,皇帝又問道:“若真將漕米寄於南洋臺灣,愛卿覺得,每年可以遷走多少人?安置多少災民?”

    劉鈺早就盤算過。

    既然是民間資本參與的下南洋和“以工代賑”,那麼其實按照奴隸貿易的思維來考慮數量就行。

    南洋的香料其實已經差不多到頂了,人體四液學說在歐洲退潮之後,香料用的不是那麼多了。

    稻米種植園、靛草種植園、棉花種植園、咖啡種植園,這些東西,才是南洋將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