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子下 作品

第363章 自有分寸

    肖子建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侃侃而談。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在東漢永壽三年即公元157年,當時中原的人口為5648萬,而到了西晉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這時的中原人口僅為1616萬。短短的一百多年,華夏的人口就驟減3000多萬。

    五胡亂華,中原漢族的人口驟減,而北方少數民族則在大規模內遷,民族結構也由此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本在人口比例中佔有絕對優勢的漢人已逐漸被少數民族追上,公元299年江統在《徙戎論》中說:“關中之八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可見其數量之多。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不同的民族開始逐漸融合,在文化上,中原文化同化了少數民族,但是在身體上,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壯體魄。

    與此同時,南方漢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五胡亂華期間,不少中原漢人湧入南方而增多。

    相比於南方人,北方人更加身高腿長,而且體格健壯,在力量和攻擊範圍上優勢突出,其武術也更突出了這些特點。比如拳法上常用砸、崩、捶,出手也強調掄、衝、撞等,這些技巧的建立基礎在於力量上的優勢。至於腿法的運用及技巧上,南派更是遠遠不如。

    所以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北派武術都要強於南派武術。

    直到宋朝,趙匡胤開創‘太祖長拳’,後來又出現‘岳家散手’,講求以快制勝,出手兇猛,搏擊時強調見縫插針,貼身進步,手法上注重環環相扣。岳家散手的最大貢獻在於搏擊時強調見縫插針,貼身進步,這直接形成了南派武術貼身短打的特點,同時也為寸勁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奠定了即不追求在力量上勝過對手,但注重擊打瞬間的攻擊力度南派武術特點。

    再後來張三丰創立內家拳,革命性的創造出內勁,靠智慧彌補了與北方人之間的身體差距,經過近百年,才在明清時期與北派武術平分秋色。

    不過,北派武術並不等同於外家拳,南派武術也並不等於內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