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 作品

第438章 魔怔的二王子(4000)

    王宮內。

    位於第三層的一間寬大的屋子之中,一個與鄯善王五官有幾分相近的年輕人正捧著一卷剛被侍衛禁兵送進來的木牘細細查看。

    這年輕人大概也就十八九歲的模樣,頭髮與鬍鬚亦是繼承了鄯善王特有的自來卷。

    他就是鄯善國的二王子察木,最不受鄯善王待見的王子。

    鄯善王一共有六個王子。

    大王子“甲斐”擅長騎射,因此拜了剛剛去世的夏哈甫將軍為師,學習兵法與武藝,大有成為鄯善國脊樑的趨勢,以至於夏哈甫將軍剛剛去世,甲斐便已經拿到了扦泥城守軍的兵符。

    四王子“金全卓”精通佛法,也是拜了剛剛去世的普善法師為師,如今雖然只有一十六歲,卻已經能夠給信徒講經釋法,在扦泥城內擁有頗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如今普善法師不在了,他大概率將會接管伏魔寺,成為扦泥城內最具影響力的法師。

    鄯善王亦是對這兩位王子寄予了厚望。

    扦泥城的人普遍認為,只要不出意外,下一任鄯善王便會從“甲斐”與“金全卓”兩位王子中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金全卓的佛門弟子身份並不影響他繼承王位。

    因為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不同,小乘佛法的弟子允許結婚生子,允許食肉,基本與普通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差別。

    而若是金全卓能夠成為下一任鄯善王,以他的身份與影響力,反倒更容易實現鄯善國的政教一體統治,在當今時代採用這樣的統治方式,可以實現信仰與法律的雙重控制,無疑將令政局更加牢靠。

    至於剩下的幾位王子,與這二人相比就要平庸了許多,倒沒必要一一贅述。

    值得一提便只有這位二王子“察木”了。

    他是王族中的異類。

    他不信奉鄯善國的國教“小乘佛法”,打了鄯善王的臉。

    也不信奉鄯善國內還算比較有群眾基礎的“拜火教”,偏偏要信奉東漢後期才在中原開始盛行與發展的“道教”。

    不過察木信奉的“道教”又並非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與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

    他只是借鑑了這兩個派別中的一些教義,以老子的道家正統思想《道德經》為核心,再以戰國末期諸多派別中最為強盛的“黃老派”為先例,選擇性的信奉道教思想在他看來具有非凡意義的內容。

    所以察木認為,他信奉的只是最正統最原始的“道教”,而並非什麼亂七八糟的派別。

    他眼中的“道教”,便不應該有派別之分。

    正所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道”蘊乃萬物之情,又是萬物之主。

    天作之“道”,而人亦不過是“道”中的一環罷了,甕中之鱉井底之蛙而已,又有何資格對“道”進行區別分類?

    因此在他看來,所謂派別也不過只是世間庸人的虛妄之舉,只會引天發笑。

    若是教吳良知道察木的這番想法,定會立刻想起後世一句與他這想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話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看起來應該是同一個意思……

    而察木之所以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

    還是要從張角創立的“太平道”說起,當年黃巾軍遍佈整個中原,以至於來往鄯善國的行商之中也出現了一小部分“太平道”的信徒,這些信徒一邊在此經商,一邊還不忘傳教,甚至打算在扦泥城內修建道觀。

    鄯善國是個宗教自由的地方,哪怕將小乘佛法定為了國教,亦是從不干涉其他教派的傳教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