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 作品

第153章 于吉入夥!(4000第一更)

    甚至西漢年間,還有西域小國向大漢朝廷進貢過“火浣布”。

    不過那次進貢的火浣布很快就不知去向,以至於到了魏晉初期,曹丕還在自己所著的《典論》中公開表示火浣布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些人以訛傳訛的產物罷了。

    而據吳良所知,這玩意兒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在後世已經變成了一種極為常見的工業材料。

    它的學名叫做“石棉布”。

    石棉布採用一種叫做石棉纖維的天然礦物質纖維製作而成,不但具有不燃性,灼燒可以去除布上汙垢,同時還兼具防腐、耐酸、耐鹼的特性。

    這些特性,使得石棉布在後世擁有極為廣泛的用途。

    但像《山海經》中說的那樣,將其當做日常衣物來穿,卻是極為少見的事情。

    最多也只是將其製作成為特定情況下才會使用的消防防火服使用,並且還不能純粹使用石棉布,尚需進行一系列的特殊工藝。

    只因石棉纖維本身就對身體有害。

    在開採、生產以及製作的過程中它會產生許多粉塵,這種粉塵很容易引發皮膚癌與肺癌。

    除此之外,石棉纖維本身纖細脆硬,是一種非常容易折斷的纖維,就算經過處理也依舊改變不了這種特質,人類的皮膚又非常脆弱,若是穿上石棉纖維製作而成的衣物,便會有許多細小的纖維刺入皮膚,並且折斷留在裡面……

    吳良小的時候便有淘氣拿“石棉瓦”當玩具的悲慘經歷。

    當時玩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但等回家之後全身上下只要是接觸過“石棉瓦”的皮膚又痛又癢甚至腫起來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錯了,那酸爽……不提也罷。

    “火浣布”就是“石棉布”這種說法。

    其實並非吳良自己的推斷,而是經過了從古到今許多代人的驗證。

    早在元代的時候,天朝在石棉纖維的開採、石棉布的織制和清潔方面已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並且國外的《馬可波羅行紀》中,也提到了“火浣布”的由來。

    說是在西域沙漠的邊緣,地處西北方和北方之間,面積有十六天的行程,此地境內有許多繁華的城鎮村郭,在這些城鎮村郭北面有一座山,山中蘊含著一種神奇的礦脈,當地人用這種礦來煉製“火鼠”,這種“火鼠”是當地人的叫法,並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動物,而是開採自地下的一種東西。

    破案了!

    這可能才是《山海經》有關“火浣布”中“大火鼠”說法的由來。

    雖然確實有以訛傳訛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火浣布是真實存在的,就是用礦物纖維編織而成,也就是我們後世常見的“石棉布”。

    現在想想。

    海昏侯劉賀好歹也是做了27天皇帝的人,能夠將西域小國進貢給大漢朝廷的“火浣布”佔為己有,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此才導致“火浣布”在天朝消失了幾百年?

    以至於未來的魏文帝曹丕都認為“火浣布”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種以訛傳訛的產物?

    “emmm……收了。”

    想著這些,吳良立刻決定將“火浣布”取走,以備不時之需。

    用它來製作日常穿著的衣物肯定是不可能的,那無異於給自己上刑,他又沒有m傾向。

    不過以後盜墓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極端環境,尤其遭遇烈火的時候,倒也可以暫時將火浣布披在身上抵擋一番。

    或者,還可以當防火材料製作一些比較實用的小工具,給自己與瓬人軍使用。

    至於海昏侯劉賀,他和整個海昏侯墓很快就要與水進行親密接觸,自是完全用不上這種防火材料,沒必要給他留下。

    主要是以吳良的能力,雖然很清楚“火浣布”應該怎麼製作,並且這時的工藝也能夠實現,但在沒有找到礦脈的情況下,也算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反正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做得出來……

    ……

    將那幾部古籍與火浣布收拾好後,再命人將海昏侯劉賀的棺槨重新蓋好。

    又囑咐典韋與楊萬里繼續監督搬運黃金,吳良就率先返回了山上的營帳,除了等到搬運結束之後對海昏侯墓進行回填,並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一些小小的防盜措施,這裡基本已經沒他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