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 作品

第八百九十八章 死局(4000)

 《連山》?

 又是一個熟悉的名字!

 據吳良所知,《連山》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書中所載乃是對天朝影響極為巨大的占筮秘訣,幾乎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吳良一直借用的乩童身份,于吉的堪輿之術,甄宓的相面之術……這些全都是建立在“三易”基礎之上逐漸形成,最多隻能算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分支。

 《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

 《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而在“三易”之中,最為神秘的當數《連山》與《歸藏》。

 因為《連山》成書的最早,幾乎在天朝文明起源時便已經成書。

 可惜在後來的歷代典籍卻鮮有記載,以至於學術界無不認為其已失傳,沒有人知道其中就竟記載了什麼內容,只能通過一些隻言片語分析這可能是一部解密了萬物起源與本質的先天易。

 而《歸藏》則晚於《連山》成書。

 雖然後世考古界已經在一處秦國古墓中發現了一部疑似《歸藏》的手抄本,但後世關於這部《歸藏》的真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沒有人能夠證明這部手抄本中的內容是真的,也沒人能夠證明手抄本中的內容是假的,因此不可輕易相信。

 不過從各方古籍中有關《歸藏》的描述,有人推斷這應該是一部解密萬物規律與發展的後天易。

 至於《周易》則成書最晚,被認為是在《連山》與《歸藏》基礎上推演出來的“大道”,其中雖對先天易與後天易都有涉獵,對後世人們理解此道有不小的幫助,但此書中省略了《連山》與《歸藏》中最難理解、也最為精華的部分。

 因此讀懂《周易》的人雖可小成,但卻難以真正掌握易學的真諦,時常看似差之毫釐,實則謬之千里,偏偏還不自知。

 “先天易……”

 想到這裡,吳良再細細品味華佗方才的話,尤其是那句“萬物歸於太初”,心中已是若有所悟,“根據于吉的解讀,太易便是先天五太之中的一個過程,而《連山》又是解密相關秘密的先天易,同時面前的這棵建木又可能正是幾方小世界、包括人間的起源……貌似這些信息都能聯繫在一起。”

 難道……

 吳良忽然想到一種可能,有沒有可能,那失傳的《連山》與《歸藏》中的內容從未形成過書籍,而是就藏在這疑似萬物根源的建木果實之中?

 畢竟相關於吉方才提到的“天皇氏”乃是開天闢地之後的第一位帝王。

 而天朝正式形成文字則是在黃帝時期,在黃帝之前雖然不敢說沒有出現過任何文字,但肯定沒有行程可以傳播的體系,甚至在就連這疑似與九黎國存在密切關係的秘境中,吳良也並未發現任何文字,有的只是幾幅極為簡易的圖像。

 那麼更早的“天皇氏”又要如何留下《連山》與《歸藏》兩部書籍呢?

 尤其還有一些史書中提到,《連山》有八萬言,《歸藏》有四千三百言,那八萬言哪怕放在後世的紙質書籍中,也得是厚厚的一本,若是方才沒有行程文字體系,只能用圖像來記錄的遠古時期,那恐怕搬來一座山也不夠記的。

 哪怕只有四千三百言的《歸藏》,就算使用漢朝依舊佔據主流的簡牘進行抄錄,最少也得使用幾十卷簡牘。

 所以《連山》與《歸藏》如果果真像傳說中的那般是在遠古時期成書,絕對不可能使用普通的載體,那根本就不現實。

 除此之外。

 還不得不考慮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問題,就像吳良此前探尋過的“經脈發現之謎”一樣,易學亦是一樣的道理,這玩意兒總得有一個發現的過程與方式,那麼“天皇氏”又是怎樣在沒有任何基礎與先驅的情況下發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