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 作品

第八百七十三章 死屍(4000)

    “於老先生,將你的羅盤拿來給我一用。”

    吳良並未著急下結論,而是又回頭對於吉說道。

    “在這裡。”

    于吉連忙將羅盤從布袋裡面取出遞了上來。

    吳良接過羅盤之後隨即將其端平看去,只見羅盤中間的那個指北針此刻照樣不能正確指示方向,而是依舊指向那座聖山的方向。

    接著他又一邊端著羅盤慢慢的接近面前的這個銅像,一邊觀察指北針的變化。

    起初羅盤上的指北針並無任何變化。

    一直等到羅盤已經靠在了銅像上面,指北針似乎出現了一些輕微的抖動,看起來像是有兩股來自不同方向的力量正在角力。

    吳良用手指輕輕撥動了一下指北針,使其慢慢的轉動起來。

    而待指北針完全停止下來時,它指向的便是面前的這個銅像……

    這一刻,吳良已經得出了結論:

    這石像中的黑色物質有很大的概率正是聖山上的強磁性玄武岩;

    或者就算不是強磁性玄武岩,也應該是一種金屬含量極高的礦石,並且富含的金屬大概率應該是鐵,因為這指北針所用的材料乃是磁石,磁石能夠產生引力的金屬只有那麼幾種,其中可以天然生成並且自然界中存量最大的便是鐵!

    至於銅像表層的那層純粹的單質銅,則不會對指北針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完全不必考慮這方面的干擾。

    事實上,磁石也與鐵關係密切,它的成分是四氧化三鐵。

    因此不論這黑色物質究竟是聖山上的強磁性玄武岩還是鐵含量極高的礦石,都與鐵不無關係,並且兩者其實並不衝突,玄武岩既可以蘊含四氧化三鐵,又可以是鐵含量極高的礦石,一切都由自然界決定。

    所以……鐵……單質銅……

    吳良忽然想到了一種更加不可思議的可能——溼法鍊銅!

    這種鍊銅方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成書的《淮南萬畢術》之中,其中那句“曾青得鐵則化為銅”記載的便是溼法鍊銅的化學現象。

    據吳良所知,溼法鍊銅真正被利用起來,並形成體系投入到生產之中,則已經到了距離漢末將近千百年後的宋朝。

    而在這之前,一直都是火法鍊銅技術佔據主流。

    其實聽這兩種鍊銅技術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

    火法鍊銅顧名思義,其實就是用烈火來燒製富含銅的精銅礦石,從而提煉其中的銅金屬,與鍊鐵使用的高爐沒有太大區別。

    這種鍊銅方式雖然簡單直接,但最大的問題是隻能針對富銅礦石使用。

    而溼法鍊銅則是一種化學鍊銅方式,自然界的精銅礦石通常都是硫化銅,而硫化銅在自然界中受到風化氧化,則會逐漸轉化為硫酸銅,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膽礬,硫酸銅可溶於水,將其完全溶解過後去除雜質便可得到膽礬水,而將鐵浸入膽礬水充分反應中,則可以使得硫酸銅中的銅離子置換出來,從而生成極為精純的單質銅。

    這種鍊銅法提取出來的金屬銅純度極高,並且具有操作簡單、節省燃料的特點,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無論對貧礦、富礦、硫化礦和氧化礦都可以使用,適用範圍非常廣。

    相比較而言,自然是溼法鍊銅更加先進。

    畢竟後世研究表明,地球上的銅含量大約只有0.01%,適合火法鍊銅的精銅礦則更加稀有,屬於一種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而同樣作為常用的金屬鐵,則佔到了5.1%,如此對比之下,銅便顯得十分稀有了,自然也必須採用更高效的鍊銅技術。

    也是因此,溼法鍊銅自宋朝正式成為主要的鍊銅手段之後,便一直延續到了後世,哪怕吳良穿越之前,溼法鍊銅也依舊是主流的鍊銅方式。

    所以……

    吳良眼中浮現出更加濃重的震驚之色。

    那單質銅與黑色物質融合在一起的景象,以及這怎麼看都不像是簡單的鍍銅工藝的凋像結構,再加上這可能含鐵量同樣不低的玄武岩……

    如果這真是一處屬於上古時期的九黎國遺蹟,而九黎國掌握的鍊銅技藝又是溼法鍊銅的話,那豈不是說他之前的推測還是大大的小看了九黎國,他們的鍊銅技藝並非與周朝相當,而是可以與更晚的宋朝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