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斕 作品

第85章 烈度

    週三晚上7點後,我待在紫櫻咖啡館的後排卡座,複習著專業課程。

    這次,我還帶來從圖書館借出的其他理工科書籍。

    回憶著戴莎描述過的西南舊城區倉庫爆炸現場景象,這幾天我一直都很好奇,那種匪夷所思的烈度究竟代表什麼。

    爆炸中心的建築物瞬間全被粉碎得渣都不剩,這什麼概念?

    嗯……比如手上就有一本剛借的《地震與地理》科普書,就來次跨界對照好了,儘管不太科學……

    如果按地震震級和爆炸當量來模擬,可能相當於8級地震的規模,震心全部建築損毀,甚至地形都被改變。按公式換算成爆炸烈度,可能接近10億噸當量!

    但那種爆炸當量是在很大範圍內迅速蔓延的,可能覆蓋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以碎石城為中心,甚至整個卡諾州變成煉獄。

    單要達到倉庫爆炸現場那種近似清零的毀滅程度,單純從爆炸烈度來衡量,也許是10級地震的恐怖級別?相當於天降巨型隕星火雨,將整個國家都毀滅,就如聖典所描述的末日景象一般。

    這不太可能。那種指數級增長的爆炸烈度也必然衝擊超大範圍地區,就算暴心區域任何物事蕩然無存,被破壞的面積也應該特別大才對。

    而當時的現場,只是那個高密級庫房被炸成空白地帶,爆炸衝擊並未超出整個倉庫大區。

    那個高密級庫房面積,假設不超過1千平方米,如果存在一種特殊邊界,限制衝擊波的蔓延,就如現場被損傷的建築邊緣和暴心空白地帶所構成的“透明”球體空間那般,按實際損傷面積計算,參考8級地震毀壞區域逆運算,那相應地在這片相對小型區域要取得類似的毀傷效果,也許只需要幾萬噸當量炸藥就可以。

    就像是將一個55級或6級地震規模的天災,被某種力量集中於那個庫房中心區域,猶如在特殊限界內瞬間點燃相應當量炸藥,將有限區域內的任何物體包括人體,轟擊,轟擊,再轟擊,粉碎,粉碎,再粉碎,直至一切可見物全部毀於無形。

    嗯……也不完全是這樣。比如,那些最後剩下的晶沙。

    這又怎麼理解呢?按照代價轉移理論,一枚正常能晶被“抽離”能量的過程中,可能會被粉碎10次左右,最後變成大小不等的碎片。至於變成這種晶沙狀態,是否意味著被抽離粉碎超百次、千次?

    究竟是含有多大能量密度的能晶,能被這麼粉碎性抽離?

    回過頭想想那種假設當量。如果那個庫房儲存的都是能晶,就算5噸,不,也許有10噸左右的儲藏量,但一噸能晶竟近似於含有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當量的炸藥能量?

    的確,如果不考慮其他炸藥特性,目前1噸不同等級能晶的能量單位近似於10至20噸當量的炸藥。

    也許,存在著一種被“合成”的白能晶,就像梅林教授隱隱透露過的那樣,擁有十倍甚至百倍於天然能晶礦石的基準指標,可被粉碎百次甚至千次來抽離能量?

    不對,即使這樣,這種特種能晶的能量密度,與假設爆炸當量仍然差了個數量級。這是怎回事呢?是算錯了,還是漏了關鍵元素?

    還有個問題。

    就如梅林講過的那樣,能晶是一種溫和物質,所以即使蘊含能量,近代以前也很難被利用。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能量的抽離也是可控的相對靜態過程。就算能量密度遠超炸藥,卻沒有後者那種極短反應、極烈爆炸、極快輸出的特性。能晶就像是有序洩洪的大型水庫,衝擊力可能還不如規模小得多但不可控的自然洪水。

    有可能讓能晶這座能量“水庫”變得不穩定來輸出嗎?比如,注入超越儲存上限的“水”?直接炸掉“堤壩”?讓原本安全的水庫變作更可怕的洪水之源?

    我放下筆,看著本子畫得密密麻麻的各種公式和猜測,呼了一口氣。

    是不是想太多了啊,竟然在推敲一個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

    看向吧檯那邊,沃倫又在品著黑咖啡讀報紙,現在就是他的休閒時光。

    一會後,他抬起頭看向這邊,恰好與我對上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