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380章 柏林會議

    若歷史沒有改變,1884年11月15日由德國首相俾斯麥主持,在首都柏林舉行的列強瓜分非洲的會議,史稱《柏林會議》。

    與會國包括歐美諸強國,除了作為東道主的德國以外,還有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以及法、俄、奧匈、美利、意大利、西、葡、奧斯曼帝國、荷、比、瑞典、丹麥和挪威共計十五國,會議名義上是解決剛果河流域的歸屬問題,但實際上討論的更多的是列強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則。

    《柏林會議》是一個象徵性的歷史事件,標誌著歐美諸強國瘋狂爭奪非洲的新起點。

    柏林會議後,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步伐大為加快。

    1876年,歐洲列強僅佔有非洲土地的10.8%,至1885年這個數字增加到25%,顯示出驚人的陡然上漲曲線。

    柏林會議15年後的1900年,這個數字更猛增到90.4%。到1912年,非洲大陸已全部被瓜分完畢,只剩下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國保持著表面上的獨立。

    在空前激烈的非洲爭奪戰中,歐洲各強國都有自己雄心勃勃的殖民計劃,並且已逐步成型。

    相比較英法等殖民強國,歐洲列強更希望實力微弱的比利時擁有剛果地區,利奧波德二世在會議上施展出色的外交手段,最終成為會議最大的受益者,獲得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私人領地“剛果自由邦”。

    各列強在非洲的勢力範圍得到初步確認,為日後帝國主義列強完全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

    今天偶然的這個話題,勾起了李福壽心中的一番心思,讓他把目光第一次投入到萬里之遙外的非洲大陸,仔細衡量這其中的利弊得失。

    如今這個時間節點,就像比賽前運動員正在集結到起跑線,只等待著發令槍一響,然後便如同出籠的猛虎一般撲向廣闊富饒的非洲。

    作為南太平洋地區強大勢力,一舉一動已經能夠影響整個南太平洋包括南亞局勢,李福壽必須站在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全面佈局發展戰略。

    今天的話題點醒了他,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南太地區。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表面看起來,似乎非洲局勢與澳洲無關,其實不然。

    大英帝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踏入工業化的經濟體,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傾力推行貿易自由化和門戶開放政策,並且將這一政策作為經濟政策的核心。

    邏輯非常簡單,因為大英帝國得益於全球資源配置和工業化,工業產品成本最低,產量最大,競爭力最強,從全球貿易自由化中得到的利益最大。

    昆士蘭作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這一領域與大英帝國的利益重合。

    與此同時

    昆士蘭對外的三條重要貿易線中,對美和對遠東南亞這兩條貿易線安全無憂,但是最重要的對歐遠洋貿易線非常脆弱,隨時可能會被掐斷,關係到自身的經濟安全。

    英、法、德、奧斯曼帝國都有這樣的能力,大英帝國自不必多說,法國殖民勢力遍佈中南半島,在越南河內擁有實力不俗的遠征軍艦隊,並且牢牢掌控著蘇伊士運河,是擁有重要決策權的大股東,能夠輕易的掐斷昆士蘭對歐遠洋貿易線。

    德國勢力深入波斯,並且與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結盟,奧斯曼帝國盤踞在西亞與歐洲的十字路口,這其中的任何一家,都有能力對昆士蘭的歐洲貿易線形成實質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