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686章 甲午之殤

    批閱了相關文件之後,李福壽踱步來到大幅的東亞地圖面前,這幅由歐洲人制作的東亞地圖沒有後世那麼比例精準,但是能夠大致的還原亞洲地區各國幅員及勢力範圍。

    如今的朝鮮半島地區被渲染成大清國的勢力範圍,而中南半島已經變成法蘭西的殖民地,打上了鮮明的印記。

    李福壽的目光在中南半島的位置停留好久,然後才轉向東海方向,最後停留在朝鮮半島北部,眼中露出凌厲光芒。

    今天已經是1894年的9月25日,扶桑與清國的平壤之戰已經落下帷幕,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幾天中,清軍殘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9月21日渡過鴨綠江回國。扶桑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歷史車輪沿著既定的軌跡滾滾向前,滿清軍隊不出意外的還是慘敗了。

    覆盤戰爭經過,讓人嗟嘆不已。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扶桑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間,扶桑國發動戰爭的陰謀昭然若揭,即便是遲鈍如滿清王朝上下,也感受到了對方的滿滿惡意。

    此時,大清朝帝國龍輝還沒有落幕,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強烈要求派兵朝鮮一戰,以維護清帝國宗藩制度的最後體面。

    然而。慈禧太后不願意六十大壽為戰爭所幹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7月中旬中日談判破裂以後,一直按兵不動企圖保存北洋軍實力的李鴻章,在光緒帝的嚴旨催促下,開始派兵增援朝鮮。

    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告失敗。

    1894年7月16日,英日兩國簽訂平等的《英日航海通商條約》,第一次賦予了扶桑平等國家地位。

    1894年7月17日,扶桑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

    7月20日,扶桑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

    同日,扶桑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覆,朝鮮王國繼續敷衍扶桑,於是扶桑國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託”。

    由此可以看出;

    倫敦在這場戰爭中並沒有表現的那樣中立,前一天簽訂條約,第二天扶桑國大本營就做出開戰決定,如此重大的決策幾乎等於賭國運,這難道是小孩玩家家嗎?

    不管別人相不相信,反正李福壽是絕不相信的,這裡面肯定隱藏了他所不知道的陰謀,即便隔著數千公里,他也能聞出其中陰謀的味道。

    相對於貧瘠的扶桑島國,大清國真是太肥碩了,歐美列強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分而食之,倫敦在其中就起了極壞的作用,花旗國同樣如此,法德意各國就沒有一個好鳥,天下烏鴉一般黑呀!

    第二點,扶桑國對此次戰爭蓄謀已久,所以在大本營決定開戰後僅僅第4天就組建了聯合艦隊,開赴戰場。

    只有站在歷史的風口,才能清晰的窺見其中的黑暗內幕。

    李鴻章一直寄希望於歐美各國列強調停,極力避免戰爭,無疑是掩耳盜鈴極為愚蠢的做法,為人所不齒。

    周邊一圈夥伴看似中立,其實早已經心照不宣的結成暗中同盟,,共同玩弄清王朝與鼓掌之中,這就是可悲而嚴酷的事實。

    扶桑國只不過是被率先推出來的小卒子,用來試探清王朝還有幾分元氣,若是歐美列強都看清楚了,下面的事情自然不言而喻,就是一輪又一輪瓜分神州的狂潮,令這片大地徹底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中。

    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扶桑國不宣而戰。

    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

    至此,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歷來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是應朝鮮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無可忍,因此“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第一階段的中日甲午戰爭,自1894年7月25日起至9月17日結束,歷時一個月另22天。

    在此階段中

    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戰役以清軍慘敗而告終,黃海海戰則互有損傷。

    黃海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扶桑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繼豐島海戰後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