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陵後裔 作品

第一卷 於越續章 第009章 冢斜古村

    冢者,墳也,斜者,古為宮人之墓。冢斜古村相傳乃是夏王朝開國元帝大禹王的“禹妃”及後來越國王族宮人的陵墓所在地,禹王的一支後裔在此聚族成村,也是後來的早期越國初都,冢斜村名也由此而來。此地四周環山,北有秦望,南有龍山,西有象鼻,南有轟溪。舜江從村北來,環繞村東而去。

    冢斜餘氏先祖大禹,開創姒姓一族,後由禹王三子餘(註釋1)衍生出餘氏一脈。村中八成以上為余姓,餘氏是大禹的後人,相傳大禹有三個兒子,三子名罕,賜姓為餘,有幾年塗山氏之意。整個古村,背靠大山,倚山坡而建,一條溪流環村流淌,小溪外是大片農田,南面也有青山屏衛。舉目四顧,端的是銀裝素裹,風物相宜,令人眼前一亮。

    村口不遠處便是餘氏宗祠,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和東西看樓組成,內置一個古戲臺,建築考究,雕飾華麗,宗祠門口樹立旗杆石,石裡嵌著兩根高大的旗杆,修長挺拔,直衝藍天。祠前有照壁,一面寫的是“本支百世”,另一面“源遠流長”,是典型的祠堂格局。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是村裡就會在這裡舉行祭禹大典。

    宗祠有前後兩進,為四合院格式,祠堂前廳後面即是戲臺,兩側為看樓。祠堂建築也極其精美,格調典雅古樸,磚牆石柱,牛腿上雕刻著各式人物和獅子,造型獨特,惟妙惟肖。正廳後壁為神堂,掛著明代狀元兵部尚書餘煌、清代河南布政使餘柄燾,因其恩科殿試第八名,故稱其為八 老爺,以及民國時北京市長餘晉龢等餘氏先賢的畫像,廳上有“明德堂”、“保釐東土”等匾額,這些古物保存下來已屬不易。

    我們幾個一路村外的石彈路慢慢地走進來,沿途許多老宅院錯落排布,彷彿一下子從現代穿越到了古代。

    我見這古村的佈局,不由自主地從衣服裡掏出了羅盤,對著羅盤端詳了許久,說道:“兩邊有抱,後面有靠,前面有照,照中有泡,確實是個風水絕佳的所在,像這樣的地方,全中國估計也找不出十個。”

    兩邊有抱,表示左邊的青龍及右邊的白虎兩邊都有山環抱,因為“藏風聚氣為真穴,風吹氣散壽丁究”,好的山是左右兩邊有環抱是有情也能聚氣。後面有靠的意思是指後玄武的位置,也是靠山的位置必須靠山面水,高處為山低處為水。在風水之術上稱屋宅的前面為明堂,因此前面有照表示明堂非常開朗。照中有泡,泡者表示水氣,也就是靠山面水的意思。

    冢斜古村的選址在青山環抱,綠水環繞之中,體現了風水思想精要所在的理想人居環境。村落邊界清晰,村內水系、道路格局都與風水之理完美融合。絕大部分建築的朝向均為坐北朝南,整個村子建築中分為南北兩大部分,村落裡的古建築是以起源屋為中心,逐步向四周擴散,這也正從建築佈局的層面印證了起源屋的傳統格局。村內迴旋通暢,道路四通八達,古村建築也隨之被分割成數個長條形的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