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禎你先別登基容我詐個屍 作品

第724章 育種局


                 宋應星聞言當即起身拱手。

  “回陛下,紅薯推廣相當順利,我大明兩京十三省,除了兩廣及雲、貴、川五省外,均已開始陸續種植上了。”

  朱由校:“不錯,再加緊力度,爭取早日全國全面鋪開。”

  宋應星:“臣遵旨!只不過.......”

  朱由校:“可是遇到了何難事?但說無妨。”

  宋應星頓了頓道:“難事倒也算不上。”

  “只是通過臣的親身體驗,以及收集了鄉民們的情況後發現,長期以紅薯為主食,雖能管飽,但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腹脹難受。”

  “哦?竟有此事!”眾人聞言不由驚訝。

  朱由校聞言不禁點頭,他當然也知道紅薯作為主食不是最佳選擇。

  “愛卿所說,朕已知曉。”

  “但如今數省旱災連連,正是糧荒時候,唯有紅薯產量巨大可最快緩解百姓糧荒,以紅薯為主食也是不得已之法。”

  宋應星道:“臣的意思,還是要繼續推廣紅薯,不過同時也要繼續擴大小麥和稻米的種植。”

  “尤其是稻米的種植,南方常年雨水充沛,穩定豐收。”

  “宋人有言:蘇湖熟天下足!”

  “只有將小麥和稻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升,我大明百姓才能糧食無憂。”

  朱由校聞言不由眼睛一亮。

  提升產量!

  按照現在大明的人口,擴大種植面積倒是可以解決吃飽問題。

  但是隨著大明國內承平日久,人口肯定會成倍增長,到時候可就未必夠吃了。

  後世要不是出了個袁爺爺,估計長時間內還有許多人餓著肚子。

  要徹底解決百姓們的吃飯問題,還是得靠水稻雜交技術提升產量來解決。

  宋應星是個大牛人,提點一下,應該也能研究出雜交水稻來。

  雖然達不到畝產千斤的程度,但是把大明如今水稻平均畝產三百斤左右的產量,翻個倍應該還是有可能的。

  況且他現在負責的紅薯研究推廣已經到後期,後續交給手下人去辦就行。

  更何況雜交水稻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不知道哪一年才能有突破,此事宜早不宜遲。

  於是朱由校便開口道:“宋愛卿所言極是,加大主糧的種植面積很有必要。”

  “如今遼東和努爾幹西部已重回我大明懷抱,正是大開發的時候。那裡有廣闊的平原,非常適合種植水稻、高粱等糧食作物,工部可以著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