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 作品

第124章 人力有時盡(求訂閱)

    他說了句大實話:“這麼大個青照,就沒有一個做大蔥貿易的正規公司,全靠著人上門來收,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完蛋。”

    有些事,有些話,沒法說,呂振林只能管好呂家村這一畝三分地。

    但太多事,不是呂家村內就能解決的。

    呂振林舊話重提:“咱村想擺脫這種不利局面,得發展副業。我前些天出去,看了不少,考慮了幾個行業,等蔥這事弄完,召集村裡代表開會討論,儘量年前定下來,年後開春就動手!”

    “行!”李會計完全贊同,地裡只能刨食過上溫飽。

    想要富,先修路,政府都把馬路修到村口了,總要自個想法富裕。

    突突的嘉陵摩托車聲從南邊傳來,有人穿著軍大衣戴著頭盔,騎車掛個拖斗從南邊過來,到呂振林和李會計跟前停下來打招呼。

    喊過人,呂冬看看貼在牆上的標語,也不知道該說啥才好。

    從大學城到呂家村,這一路上隨處可見亂扔的蔥,蔥臭味開始在空氣裡發酵瀰漫,就連他這個從小聞慣了的,都專門帶上個口罩。

    呂冬問道:“三爺爺,咱村還有好多人沒賣?”

    呂振林兩道濃眉快愁成疙瘩:“見機早的,六七百塊錢一畝,趁早賣掉了,還有些盼著能漲價,起出來拉回家存著,行情越發低,越低越不捨得賣。”

    李會計搖頭:“農民掙個錢太難。”

    呂振林早已對呂冬另眼相看,說道:“你在大學城市場上,多留點心,遇到收蔥的販子多問問價,有合適的就領回來,咱村還得十幾萬斤,賣不出去,過年都過不好。”

    呂冬應道:“曉得。”

    回到老街去搬貨,呂冬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老街上種蔥的人也不少,沒賣掉等漲價的大有人在。

    像七嬸,就種了兩畝地。

    呂冬搬著貨,多少想起點有用的信息,後來青照種植大蔥面積更為廣闊,產量也更大,但價格總體還算穩定,一方面是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好像是打開了一個新市場。

    緊鄰太東的海外市場。

    呂冬仔細回想,曾經好像不止一次聽人說過,太東大蔥後來走出口的很多,加上政府的補貼和最低價保險打底,種植面積一直在擴大。

    他聽人講過一個不知道真假的事,說是青照產蔥大村的一人去日本旅遊,在機場免稅店看到一包裝特別精美價格又不高的長方形包裝盒,就當紀念品買了回來,回村有認識英文的人發現上面寫著“美德印茶恩娜”,趕緊拆開一看,裡面六根剪掉蔥葉的大蔥,拿出來咬一口嚐嚐,味道特正宗,絕對青照蔥!

    這從側面說明青照蔥打開了日韓市場。

    進出口貿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全青照就沒個正規的大蔥貿易公司或者合作社。

    呂冬回大學城的時候就在想,不知道現階段有沒有做大蔥出口貿易的公司,但他這方面一片空白。

    或許可以問問老杜?老杜家裡從商的,不知道認不認識這方面的人?

    問問再說。

    呂冬回到大學城,跟喬衛國一起卸完車,去公用電話亭給杜小兵打了電話,杜小兵不出所料的在藝術學院泡著,接到電話沒多大會,就來了市場這邊。